“论巴比伦、以东、阿拉伯的信息”
壹、关于论巴比伦的信息1-10
一、先知的异像
1、指向海旁之旷野——表明异像的迫切性1
2、论及玛代与波斯——表明异像的针对性2
3、陈述先知的感受——表明异像的严峻性3-4
4、描绘巴比伦丑态——表明异像的真确性5
二、先知的守望
1、奉神所命6
2、宣告审判7-9
3、慈声安慰10
首先,我们要问1-10节经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按合和本编者所取为“巴比伦的覆灭”,因为9节很明确地指出守望者所发出的呼喊“巴比伦倾倒了”。故此,本段主题是在讲论巴比伦的覆灭,这没有问题。
但如果,我们按本段经文本身所言之主题,则是“论海旁旷野的默示”(1),而不是“论巴比伦的默示”。同时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在本书第13章无论是圣经编者,还是经文本身都指明13章是有关巴比伦的预言。既然,13章已经就巴比伦的问题作出了全面详细的预言,为何到了21章,圣经作者又再次提出有关巴比伦的默示呢?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根据经文20:1节所言,1-10节,并不是有关巴比伦的默示。而第9节所提到的“巴比伦”则是一种形容,泛指外邦列国。这似乎是先知在遥指末世“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启14:8)
或许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就是先知是以真实的巴比伦历史,来预言末后的世界。大家要思想的是,就本段经文对于今日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教导意义?
为使大家对以上之分点与经文的对应能更清楚,我需要对圣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历史背景作一点必要的补充。
1、“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在新英译本中翻译为:掠夺的被人掠夺,毁灭的被人毁灭”。这句话指出巴比伦从前入侵耶路撒冷,掳掠圣殿,毁灭圣城。(但1:1-2)而今这个掠夺人的,要被人掳掠,毁灭人的要被人毁灭。这是上帝公义的刑罚和审判;
2、以拦、玛代指玛代波斯王古列的军队,他们成为上帝审判刑罚巴比伦的工具;
3、第5节经文的内容,“他们”是指谁呢?那场筵席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多数的圣经学者的解读,本节经文所描述的是但以理书第5章的内容。其中讲到波斯王古列(又称大流士)带领大军围攻巴比伦城,而巴比伦王伯沙撒却自恃城墙坚固,在宫中大摆筵席,宴请一千大臣吃喝作乐、骄奢淫逸,全然不顾国家安危。而就在当夜,上帝的显出异兆,在墙上画字,指明巴比伦即将灭亡。果然,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就在当夜被玛代波斯帝国所取代。那场筵席,那个夜晚,那些惊心动魄……值得弟兄姊妹细细品读!
贰、关于以东的信息11-12
一、夜半人声——苦境中的呼求11
二、守望回声——守望者的呼召12
首先,我需要和大家澄清“以东”、“度玛”与“西珥”之间的关系。度玛就是以东,两词在希伯来文与希腊文中完全相同。度玛,意既死亡、寂静。西珥,即是以东的首城。因此,这两节经文虽未直接提到以东,却是关乎以东。
本处经文又再次提到守望者,这与8、9节中的守望者有什么关系呢?从上下文来看,则应该是同一个人,即先知以赛亚本人。11节讲到以东人因亚述的攻击、威胁,而生活动乱不安,在一片黑暗之中。于是向先知发出急切的呼求声,询问苦难何时可以过去?先知的回答是,以东人的处境忽明忽暗,阴晴不定。要他们继续等候,再次询问。
11下“可以回头再问”亦含有先知对以东人的呼召:以东人需要向上帝调转脚步,悔改自己的罪,而后黑暗才会过去,黎明就会来临。
今天,我们若活在痛苦、黑暗之中,上帝也借此向我们发出一个呼召:当省察自己,向神悔改,然后必能看到上帝的带领,从黑暗走向光明!
叁、关于阿拉伯的信息
一、阿拉伯的遭遇13-15
1、林中露宿——表明无处安息——指向心灵的需求13
2、提玛接济——表明困苦饥渴——指向物质的需求14
3、战乱频发——表明危机四伏——指向环境的需求15
二、耶和华的命定16
1、荣耀必归无有
2、勇士必然稀少
还是之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本段经文中相关地名的意思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背景。这有助于我们厘清经文脉络。
阿拉伯:也有译作“亚拉伯”,意思是沙漠、干草原,是一个荒芜之地。阿拉伯即以实玛利人。
底但:位于阿拉伯北部,靠近以东境。
提玛:被称为“绿洲”,具体位置不明。提玛是以实玛利的儿子
基达:阿拉伯之北,靠近犹大境。基达是以实玛利的儿子
底但结伴的客旅:这是一群高傲、富有的商贸团队,显然是以经商著名的以实玛利人。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13-15节的经文:阿拉伯的一群商贸队伍遭遇了残酷的战争,颠沛流离,露宿林中;他们困苦饥渴,被提玛接济;他东躲西藏,逃避战争。这些表明了他们三个方面的缺失:一是身体的安歇,同时也引申出心灵的安息,二是物质的需求,三是平安的环境。而这一切都是他们曾经所拥有的,并且引以为傲的,从16节的内容可以看出。
那攻击他们的是谁呢?先知并未指明,圣经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揣测:或巴比伦、或亚述,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的定意,这是16节所讲到的。16节两个“必”字,表明上帝对阿拉伯两个方面的定意:一是荣耀必归无有,二是勇士必然稀少。阿拉伯的“荣耀”是指着阿拉伯人引以为自豪的财富——成群的骆驼,高贵的毯子、鞍、屉、金银饰物等。这一切上帝都要将其挪走。勇士则代表了阿拉伯人的彪悍、勇猛的、倔强、骄纵自负,最终被上帝击打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