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份,接到学校安排的通知,让我参加“一师一优课”录课活动,非常感谢领导给予我这次参加比赛的机会。当时准备时间特别短,只有三天,不仅要录课,还要准备十项内容进行上传,包括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在准备期间,我连续两夜没睡个囫囵觉,查阅了大量资料,寻求办公室姐妹的帮助,领着孩子进行突击阅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上好语文课,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那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也在前段时间上课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教学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从选教学内容到教案的初步形成,再到两次的试教,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直到最后的录课,每一步都很艰难。所幸,努力终于收获,今年春天,我收到了获得“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的通知,真是喜极而泣。
本次“一师一优课”,我选取的课题是《自相矛盾》,这篇小古文内容浅显、富意深远。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我想:反复通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分多钟的视频,2010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谁说相声》,孩子们都被他前后矛盾的语言逗笑了: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日: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需”“誉”“陷”“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其中穿插了学生分小组表演的环节,孩子们融入情景,深刻感受了课文内容。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新课程标准,并试图从以下五点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在教法和学法上,基本实现了教师角色的动态转换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为前提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时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有时还是学习者;而学生在学习中,时而是探究者,时而是合作者,有时还是教授者。在这个动态的转换过程中师生的主体与主导相互交织,有效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的设计上始终贯穿了学生的观察、探索,转变了重知识、轻实践与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统筹兼顾的教学模式。
3、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课题知识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了技术上的准备。在自然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在任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生活情景中,创作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
4、注重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内容,通过各种环节和情景的设置,与语文学科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整合,突破了单纯的学科本位,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5、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浓,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例如: 在导入环节,我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代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自身基本素质上,第一,在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述要有节奏感上有所欠缺;第二,以为课件页数越多越好,却忽视了精简就是精华,通过年级组老师的意见告诉我摆脱依赖课件的毛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