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河南一重点高中学生在宿舍被杀,凶手是睡在对面床的同班同学。这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高中,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能来这里的学生都是全市成绩数一数二的尖子。死者和行凶手李松都是这所学校3000名高二学生的一员,且还是300 名培优生中的尖子,死者年纪排名为第14,行凶者是排名是83,算起来都是成绩很不错的学生。
据报道,两人出事前并没什么矛盾,平常接触的也不多。唯一有点差别的是,本几个成绩差不多的同宿舍的同学,上个学期后期,就李松成绩开始下滑,跌到全年级前30名之后。
行凶手李松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而死者是个性格开朗,还有一个被伤的同学,年级排名27.
难道真的只是成绩不好了,就要杀死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吗?
这次可能大家都想听听李松说说什么,可是此回的他却是什么也不愿意说。
有没有感觉,有时候我们心里难受,找人倒苦水,其实只是找人说说话,并不是找那个人寻求帮助的。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我们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理解就够了。但是如果那个人给我们一系列的建议,不管那个建议有多么的好,我们也会觉得孤独,甚至会觉得受到伤害。这种明明知道人家是为我们好,而我们又不能接受的矛盾心理,很容易让我们不愿意在继续这个话题呢,回到问题远点,甚至更远。
本事件里的行凶者李松应该是经历很多这样挫败的沟通,无果,而转向其他的途径来宣泄他内心的烦躁和被人忽视。他用伤害他人这些过分的行为,告诉父母告诉大家我遇到了麻烦了。只是这个代价太大了,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
如果,我是说如果有如果的话。如果李松不是一个内向,喜欢交朋友,在家和父母可以“聊得来”的孩子,同样在李松成绩下降的情况下,结果会不会好点。回答是肯定的。那一个内向,不喜欢交朋友,不和父母说话的孩子背后是什么样的呢?
事后与李松走的比较近的同学彭程聊起李松,在众人面前,李松没发过脾气,喜欢一个人待着,下课不和人玩,不和人交流。唯一一次和他深谈是在一个学期前,聊天整个语调是非常悲观。李松说,“其实我只是想找个人倾诉罢了,也就你能听听我说什么”。
还有一个细节,当李松成绩下降,李松的母亲来过宿舍,大概是没从儿子口里聊到什么,就问了同宿舍的彭程,自己儿子学习上不去,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是问孩子,不是问老师,而问儿子的同学,是到了多无奈的地步。当彭程说李松学习很认真,下课都不出去玩,很努力读书时,这个悲伤的母亲还仅纠结,“那成绩怎么还是上不去?”的问题。
这个成绩为什么上不去,显然李松母亲出事前已经发现这个问题,而且看来发发现时间也不短,也知道事态有点严重了。只可惜她只看到这一表面现象,却没深入去了解一下。成绩一好做什么都可以,一旦成绩不好,什么事情都不让做,只能学习。喜欢踢足球,也不准踢了。喜欢唱英语歌,吵到同学也不敢随便哼。我只想找个人倾诉罢了。没人理解,没人感同身受,作为最亲的双亲,也只会盯住我的成绩上。当我的成绩真掉下来了,你们依旧还只是把焦点在放在我成绩为什么提不上的事情,而没有一个想了解我是怎么了。李松也是知道成绩不好,会有什么后果。他潜意识里本以为我做点与平常不一样的事情,你们会开始关注了。可是你们只看这事表面,那我就再拿出厉害一点。有意识的,有点计划的做点让你们注意我的事吧,于是悲剧来了。
很多成年人都是没有学会直接表达自己情绪感受,李松大概也是这类人,又处于这特别青春期的时期,特别想什么事情都自己搞定。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当沟通无效,就会选择一些过分而不正常的行为,告诉父母我遇到问题。比如一开始的成绩下降,比如后来的杀人。如果李松成绩突然下降,母亲可以先考虑孩子的情绪,学会聆听,听听孩子的感受,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
一个人的自我感受真的很重要。
有人理解可能是世间最好修复个人感受的方法。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抱怨大人,我们也曾经抱怨过我们的父母,太啰嗦了呢。其实大家需要的是一双慈爱又有耐心的耳朵,和孩子面对面,采取坦诚的方法,询问原因,听听孩子的心声,给予理解,就够了。
PS:这个话题写的好沉重。妞也无数次当我面说妈妈,你好啰嗦。妞也出现过很多不寻常情况,我也有过很粗暴的叫骂,效果真的甚微。当我们都冷静下来的时候,孩子倾诉她心中的困惑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我们想的那么严重,只要轻轻一个拥抱和强有力的告诉她,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理解你。接着一切都游刃有余。(异常发现,顾及感受,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