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自小性格敏感 自卑
很多时候
她是人群中被孤立的那一个
身边又没什么朋友
但17岁那年
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1
17岁的阿原,在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二。因为学习勤奋,她的成绩排在年级中上游,是老师眼里重点大学的潜力股。但此时的她却无心向学。
因为长相被男同学恶意嘲笑、起难听的绰号,再加上性格使然,她天天照着镜子,想从镜子里的自己寻求心理安慰,却觉得越照越难看。
因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阿原根本无法静下心,学习成绩也大幅度下滑,这让她更加自我怀疑。班主任刘老师第一时间发现阿原的不对劲,为此课后找她谈心。
聊天过程中,阿原向刘老师反复倾诉着同一句话——因为我自己长得丑,才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忽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察觉到阿原的过于焦虑与不自信,刘老师带着她去心理辅导室。阿原在心理老师的指引下做了相关专业量表,结果是重度焦虑伴随重度抑郁。
得知这一情况,刘老师有些讶异。她马上联系阿原父母,告知他们阿原的情况,并建议带她去医院检查,最好辅助心理咨询。
2
阿原父母得知后,心底后悔不已。作为父母,原来他们这些年都疏忽了。
为了能给阿原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们拼命地工作,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成长。
由于所在的小县城经济并不发达,想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着实困难。阿原父母通过多方渠道寻找无果,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咨询师取得联系,并约好了周六的心理咨询。
转眼便到了周六。父母带着阿原来到了心理咨询室,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排,阿原去了咨询间填写基础信息,他们则在外间的接待室等候。
大概过了五分钟,咨询师先是去了接待室,从阿原父母口中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便进了咨询间。
见到咨询师的那刻,阿原低着头,显得有些无措和紧张,但在咨询师的细心关怀和开导下,她渐渐放松下来。
情绪缓和后,她与咨询师一起回顾了过往的记忆。阿原迟疑了一会,说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3
阿原6岁时,正值干旱,眼见种植收成无望,一家三口全靠这口粮养活。无奈之下,父母只能选择去外地打工,但是带着孩子不方便,阿原又无人照顾。
两人寻思了一下,把阿原送到姐姐家后便离开了。原本以为这么做,至少阿原衣食无忧,也可以放心赚钱,没想到却造成了阿原自卑的童年。
姑妈有对双胞胎女儿,年纪比阿原大,长得乖巧可爱,人见人夸;而阿原寄人篱下,长相普通不讨喜,和表姐们站在一起,只是陪衬鲜花的绿叶。
表姐们特别不喜欢和她待在一起,而姑妈需要养殖家禽,比较忙碌,除了照顾阿原的一日三餐,甚少关心。
一次,姑妈抽空带她们出去玩,回来的公交上,碰巧遇见许久不见的朋友。姑妈和她寒暄后,那人望过来打量了她们一眼,问:“我听人说你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怎么后来又生了一个吗?”
姑妈指了指坐在一旁的阿原,答道:“我确实有两个女儿,这个是我侄女。因为我弟和弟媳他俩外地打工,就寄养在我家。”
那人听了之后,脸上笑着应和,嘴里却小声嘀咕:“难怪长得那么磕碜,原来不是一个妈生的。”
姑妈并没有听到那人说的话,但是阿原听到了。小阿原第一次如此明显地感受到世界对于长得“丑”的人的恶意。
4
三年后,阿原父母攒够了钱回到老家,租了个店面,做起餐饮生意,也把阿原接回身边。那时阿原正上小学三年级,由于原来的学校离家较远,便转到当地所在的小学。
作为插班生的阿原,并不太能适应新环境,也无法融入新的集体,周围同学因她的长相而给她起丑八怪的绰号,但父母因为忙碌无暇顾及。小学生们的恶意比起成年人来得更加猛烈。
久而久之,让阿原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她更加自卑。
后来,阿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不错的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周围同学也很羡慕她的好成绩,但是她依然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
直到初三那年,阿原遇到了一个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学习,形影不离,很是愉快。但后来因他人的闲言碎语,好朋友渐渐远离了她,这让阿原既孤独又自卑。原来恶意一直未曾远离。
这些年来,让阿原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也许自己一直以来就不配拥有朋友,更配不上自己的好成绩。
5
咨询师了解到她的过往经历和内心想法后,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阿原意识到:
别人的想法不应该成为对自己评判的标准。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是不完美的,要接受不完美的自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通过对未来的规划和设想,增加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并落到实处,对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人际关系技巧的训练制定详细的计划 。
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阿原的状态逐渐好转,焦虑抑郁的情绪慢慢缓和。
并且,在刘老师的帮助和关心下,阿原勤奋学习,她的成绩慢慢地回升到原来的水平,虽然偶尔的小考成绩并不理想,但阿原很快地调整过来,更加发奋努力,成绩排名也不断提高。
一年后,高考结束,她考上了重点985大学。阿原发现,外貌并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也不是美丽的必要条件,生活的丰富多彩,远不止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