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开始执行一天读完一本书计划的第三天,就遇到古典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
因为前两天读的书,都是比较精简的类型,解决的都是某一个特定的问题,很轻松就在一天之内读完了。所以,这本六百多页的书,一下子就打乱我的阅读计划。一天不够,两天还没读完,到了第三天才算结束。
读完以后的感受,就像一个人连着三天把一大锅鸡汤喝完了。汤是好汤,营养美味,但是喝的人太急,最后难免有些撑着,还有些腻味。
撑了就要运动消化,腻味了可以吃点清粥小菜,所以我要写读后感,要在接下来的阅读计划里选一本风格截然不同的书。
但是,就像今天喝腻了的鸡汤,等过段时间你感觉辛劳疲惫时,依然会想念它刚出锅时的香味,这本书的价值,的确不负它的盛名。
若是在比较宽裕的时间里,更加从容地细细品读理解,最好是和亲朋好友一同欣赏,一定会让你得到更好的收获。
2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须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一旦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就会导致整个生活秩序变得混乱不堪。被老板训斥、和家人吵架、丢了手机、生一场病,等等,这些不在你日常计划中的意外事件,总是让你觉得,脑中有一根弦绷得更紧了,几乎就要撑不住了。
按照本书作者古典的说法,这种让人紧绷的压力,其实根源都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想活在没有任何意外的安全感里,所以在大脑里堆起一道城墙。在城墙围成的小小空间里,用已经熟知的逻辑和方式在思考处理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
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从不按照人的意志发展。我们的思维一成不变,但外界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活得时间越长,遇到的意外就会越多,思维城墙里的规则就越不适用。
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当机立断,不再贪念所谓的安全感,拆掉思维里的墙。
事实上,我们的思维有着无穷的潜力。一个意念的改变,就能让我们迸发出以前想象不到的力量,过上另一种更加适应我们内心需求的生活。
就拿失败这种事来说,有多少人活在对失败的畏惧中,缩手缩脚,总是不敢尝试新的领域、职业或者生活方式?
这本书告诉我们,换一种思路,你对失败的担忧就会减少很多。在尝试之前,你就该接受可能会出现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成功了,自然是圆满。失败了,也不是毫无收获,因为你多了一分智慧,知道了一条行不通的路。
就像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失败,才找到最合适的灯丝材料。如果他不去尝试之前那无数次错误的材料,又怎么能找到正确的材料?
失败不可怕,你怕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无能。你担心的,是你自己无法面对失败。一旦你能够改变自己对失败的看法和态度,就没有什么不敢尝试的。
“恐惧是个懦夫。当你接受底线,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恐惧是无根无源的猜测,当你做好准备,哪怕再坏的结果都有应对的方法,你就根本想不起来,当初为何要那么害怕了。
3
我把本书比喻成真材实料的鸡汤,因为它不仅仅是在鼓舞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还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很多道理我们一看就明白,但是在实际处理事情时,却总是无法运用自如。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把那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变成我们可以信手拈来的能力。
古典是个经历丰富的作者。他学建筑出身,毕业后跑到新东方教英语,后来又研究心理学,学完了就开始当留学顾问,然后又变身职业规划师。重要的是,他的每一段经历都算得上成功。这应该要归功于,他的思维里,没有那些禁锢无数可能性的围墙吧。
书中我最认同的观点,就是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小小的部分。
这不是一本教人做伟大事业的书,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幸福地度过不圆满的人生的指导手册。没有什么事物会无缘无故为哪一个人而改变。我们首先要爱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为这个世界增添一小片美好,然后才能把这份爱和美传播到尽可能大的范围里,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一切。
“爱不是给出来的,而是溢出来的。只有充满自己的心灵,然后还溢出来的,才是爱。”
我们只有活出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然后才会懂得,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个世界应当得到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