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初印象
对于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的最初印象是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处理协调好“本我、自我、超我”关系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本我”完全处于潜意识,是具有原始欲望的人性,他自私、冲动、偏激……是最真实的人性的反映;“自我”大部分有意识,是现实条件下人性应对现实生活的人格类型;“超我”是有意识地、超越性的理想的道德的完美人格,是内在或良知的道德判断。
这套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每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拿阮籍举例,他的狂放不羁自由洒脱似乎是他的本我,但其实这种佯狂是他在乱世之中用于自保的手段,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以后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
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就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挣扎与落差。本我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断地暴露着欲望、索取与自私;而超我就像是一个成熟的自我克制的成年人,当自我产生欲望时,超我会用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去束缚管理限制欲望,这种欲望难以得到满足的落差与自我管理的挣扎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我们处理痛苦的关键就在于将“本我、自我、超我”协调好。
过失心理学
弗洛伊德很喜欢从细小的琐碎的生活中的事情去发现,从日常生活中那些经常遇见但很少有人会注意的现象中选取,从现象世界的废料中吸取精华。比如开篇就以细小的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了各种过失,作者说“精神分析并没有规定说从不研究琐碎的小事,恰恰相反,精神分析所观察和研究的材料往往是被其他学科认为是琐碎的、平凡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事实材料中的废料。”从细小的事件中总结出过失,再从细小的过失中产生研究的兴趣,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犯下细小的过失,这些细小的过失也会暴露一些信息。
注意力是造成过失的重要原因。比如当我们在走路时如果低头玩手机就会被手机分散精力,注意力不会全部集中在走路这件事上,这样可能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过失。不过这也不绝对,当经验足够丰富,技能足够熟练,过度的集中注意力反而会让你犯错,相反不自觉间的动作或许会因为熟练而更加准确。或许这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我们过度地过于功利地追求成功,反而不容易成功。就像他们说的“后来我才知道,我输的原因是包括我太想赢这一点的。”
暗示也可能会造成过失。暗示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四种,比如当你一直被告诫不要犯一个错误时可能你会因为受到告诫的暗示而对这件事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在后续过程中犯下这样的过失。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当你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这种轻视一定能够感觉得到,那他/她就会做出某些事情来自卫。”这和书中的针对舌误的心理分析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过失是有意义的,或者它是你内心的真实感受的流露。或者是未来事情的征兆。
比如我们的口误有时能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的,也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从口误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就像是在《雷雨》中鲁侍萍的一段经典台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本来要脱口而出的“我是你的妈”被残忍的现实无情的周家给压下了,这时的些许口误正是鲁侍萍看到自己儿子周萍时的真情流露。
再比如我们的过失有时也是一种预兆,这就是因为在过失中能看出我们的情感倾向。就比如一个人最初犯下的小过失可能暗示着他对这件事情态度不够认真,或许以后这件事情也不会做的很好。
梦里不知身是客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白天我们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小心地隐藏着自己的喜欢。但在梦里,或许你已经上演了一个小剧场。或许是今天她对你微笑的那一下,你在心中又上演了后续的小欣喜和小浪漫。
就像傅斯利的水彩画《梦魇》,画中的女子在挣扎,,一定是做了噩梦,在她的身上压了一个魔鬼,看着她痛苦的样子魔鬼似乎很快乐。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处于休眠状态,中途会做梦。一般人只有在大脑处于浅睡眠的状态下,才会做梦;深度睡眠,是没有意识的,就像在深海中一样。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梦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我想先抛开梦的心理分析假说只单纯地谈一谈梦。我一直觉得梦是人的第二世界,是灵感、心酸、失落、满足的来源。
做一个美妙的梦的感觉就像是即使你在广袤的草原,你也可以去邂逅远处的无边的蔚蓝大海,听着草原上的风声,也是徐徐的海风从脸颊上温柔地刮过,听着野马的嘶叫声,也是温柔的海上的气泡的碎裂声。这种轻盈的脚步在海上漫步的感觉就是梦带给你的舒适和轻快。
当然梦也会带给你虚无的缥缈的,尤其是当你面对着现实与梦境的落差时,便像是从广阔的美好的大海上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这就像是梦中你看着他的眼睛,和他一起听着音乐,但当你醒来时,你面对的便是一个人的寂寥。
我们做的梦经常与过去的事情产生联系,如果以每个人的梦为出发点,我们可以透过梦的窗子看到许多过往的事情,遥远的记忆。
做梦人对于梦中元素的联想是广阔而细致的,这就像是从一个事物的代名经过广阔而细致的联想,联想到事物的本名。对于梦的遗忘也像是对于专名的遗忘,可能因为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情绪而影响到梦的记忆。
就像是我对于初中的记忆是相对完整的,但我仍然不记得初中化学老师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我对于这一学科是厌恶的并且是弱势的;而对于数学老师的每一句话我都能很清晰的回忆起来。其实这并不是由于印象深浅造成的,而是因为我本能的回避和不愿记起。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梦的语言,就要走进梦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便可以周游世界,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旅行。将释梦比喻成潜水,从水面潜下去,潜到内心深处,潜到那幽冥未知的世界,从那里得到珍珠——知识与智慧。
我们的解梦技术就是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自由联想而使做梦的人产生一种被替代的意义,然后从这种替代意识出发,推出隐藏着的原有的思想。其实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梦境是有记忆的,只是有时没有主动去回忆,所以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他们能记起这件事,当医生去引导他时,他便会记起关于梦的一些细节。
梦的元素对于梦的隐喻关系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种:部分替代整体、暗喻、意象以及象征。这样的对于梦境的联想对于解梦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关于梦境的第一联想,是对于梦的解释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第一联想是没有经过或多粉饰的真实的联想。自由联想是解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联想的要素就像一串排列在一起的珍珠,拉起一个珍珠就会拉起其他的珍珠,于是就会由一个联想的出发点进而联想到很多相关的梦境。就像是一首歌会带给你的联想,是由心情到场景的联想构成的,拿《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举例,我们联想到青翠的高山在远处巍峨屹立,喷涌的流水从远处倾泻而下,构成一幅高山流水的美妙画面,进而你会联想到锺子期伯牙的知音故事,这就是自由联想。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场景出发,由此引出对于其他事物的联想,以此来丰富画面和意境。
关于梦的显意和隐意。梦的显意便是说出来的梦境,梦的显意通过表现成图像,只有极少数的思想和情感。梦的隐意是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只能由联想得知,做梦人可以以评论者自居。也就是做梦者说出的或者能够回忆起的梦的部分是梦的显意,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需要用联想完成的就是梦的显意。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愿意去接受或者说我们没有想到的自己的一面。
儿童的梦被认为成未被改造的梦,具有儿童天真单纯的特点,梦也是简短明确易懂等特点,意义也简单而清晰。对于儿童的梦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我们知道了梦是对心里刺激的反应,它使得刺激得到了回应,未完成的心愿得到了满足,是兴奋的另一种宣泄。这些例子证明了梦不是无意义的心理活动。结论是梦的内容是需求得到满足,作用是抵消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刺激,保证人的睡眠。这就使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梦的破坏者到一个梦的守护者,睡眠过程中做的美梦会让我们的欲望在睡眠过程中得到满足,让我们无处安放的欲望得到宣泄,也就是说与一个美梦会守护着我们的睡眠,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成人也会做一些简单纯粹的儿童梦,这种梦主要是满足最为原始的欲望的表现,这些原始欲望包括“饥饿、、口渴、性欲望”这些欲望出现时在人们的梦境中就会单纯简单的呈现。比如当一个人饥饿时他的梦中可能会出现山珍海味的大宴。一个人口渴时可能会梦到他在喝水,并且他睡醒时还会因为做的梦而感到兴奋。就像一幅著名的画《囚犯的梦》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满足”和“欲望的实现”,囚犯想要逃离监狱,监狱门口射进的光亮,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狱神恰好是犯人想要逃离的方位,这就表现狱犯想要自由但受到现实的冲突的矛盾,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只能通过梦来实现来得到刺激和愉悦。
与儿童单纯的梦相反的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梦,改造后的梦会隐藏一些情绪,会对梦的内容进行删改、改动。在梦的过程中或许会有不符合我们道德标准的元素出现,一般来说,越违背道德伦理标准,对它的改造作用也会加强。有自我约束比较强的人在刻意控制着自己的梦,他们对梦的检查作用也会加强。这就涉及到改造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梦的违背道德的程度和人的自我约束程度。比如人们被解梦后会本能地做出反抗比如“我怎么会怨恨我的父亲呢?”“我怎么会想让我的丈夫死呢?”“我怎么会对我妹妹产生性冲动呢?”
这些本能的反抗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上论述的,但实际上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再进行探讨。在我国古代既有孔子的“人性本善”的学说也有荀子的“性恶论”的学说,我个人比较认同“性恶论”,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私的利益至上的,我们都是单独的个体,都为自己的利益汲汲营营地努力着,在追寻利益的过程中我们难免动了别人的奶酪。因此,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中摒除恶的那部分,留存善的那部分。
因此对于梦的解析不仅能够明白他的渴望以及内心还会洞察到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在品质或原始欲望。
象征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比拟,梦境是由许多个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是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因为有意识地存在而成为象征的部分,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象征的部分下面的潜意识挖掘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另一种意义,他们都有固定不变的解释,因此对于一连串的梦的线索,都可以用一个固定的翻译。因此在进行梦的分析时,只有想办法弄清梦的象征意义,才会挖掘出梦的本质。例如房屋象征人体;壁架或阳台象征女人;性是梦中最常见的代表物了,比如数字三、拐杖、流水、弹簧、热气球等都能代表男性生殖器;而水果、糖果等都能代表女性。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
作者以精神病患者的小动作开篇讲述了精神病的小症候动作,这样的小动作有着本身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偶然出现的、有心理背景的、能从中推断一个更为重要的心理历程的。以这些症候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节可以透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况。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以各种各样的病自居,,仿佛如果没有点什么心理疾病就与大家格格不入了。比如有的人天天说自己有强迫症、选择困难综合症等等,但其实强迫性神经病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疾病。
病人会被迫去做一些明知道没什么意义却不得不做的事,他们心里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白白地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不做他们便会痛苦焦虑。但这样的强迫性为都是一种行为或是一个场景的替代,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如病人在一个房间的桌子边按响摇铃让女仆看到桌子上的红墨水,其实代表了结婚初夜他丈夫的行为;一个少女睡前做的许多准备也都是有象征意义的。这一点和梦的象征意义很像,或许我们所有被意识或不被意识支配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象征性为来分析解释。
一个精神疾病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都会遭到患者的反抗,但患者和其家属都不愿承认。患者本能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的,在对医生产生抗拒心理以后,就会刻意的隐藏自己的情绪,改造揶揄地说出自己的情况、分析时出现的偶然事件来阻碍分析的进行。
性
关于性,弗洛伊德性学说认为:性欲及其能量(力比多)生来即有,婴儿也有性欲,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他认为人有两大本能,分别是: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攻击与破坏本能。他将婴儿吮吸乳头的行为看作是吃的欲望与性的欲望的双重满足。但对于儿童性发育还未完全阶段,就会产生性冲动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将性上升到人类本能,上升到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泛性化”我不是很能接受。
如果将每一个人都放在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前提下讨论关于性欲的问题,便将每一种对于父母、兄弟姐妹的情感都放在情欲的前提下进行讨论,者算不算是否定了亲情的纯洁性的存在?这样的性本能化和泛性化就是将性这一人类文明繁衍传播的工具放在与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真的不是很能认同。
原谅我用短短几天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想等我能些许理解之后会再次重新精读这本巨作。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