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第一次遭遇这样隆重的课堂,紧张的氛围不用言说,但好在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课后,就是两节课的教研。干老师和魏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写作课的主旨和上法,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建模”这个词。作文建模就是给作文搭建模型,这个概念和数学课的建模有点类似。
让学生遭遇问题
我平时上作文课的习惯,总是给孩子们先行概念,让他们用例文或者课文来运用概念,然后训练与消化。干老师说,这种套路是不对的。应该是有一个统一的模型,也就是原始模型,之后的新概念都是原始模型的变式。这个变式不能先行提供给孩子,而是把新的例文提供给孩子们,他们用原始模型套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行不通,于是自己发现了新的概念。我们老师做的不过是把这个概念的名称给了孩子们,孩子们需要自己理解和内化变式中的新内容。之后就是对新变式的练习,而且是刻意练习。
让学生完全参与
原始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变式,而且是不断细化。但是,原始的模式不能变,后面只是不断丰富和成长起来的。例如,《武松打虎》中的那根“哨棒”,我们上课的时候把它拽出来的时候,才理解了什么叫“草蛇灰线”的写法,这个藏而不露,却处处串联主旨的描写,就是原始模型的变式和丰富。这个线索,也就是在细品后才能发现,我第一次跟着干老师的课例过课时,就一下觉得神奇而通透,很不可思议的感觉,想着自己如何也能这么写一次。作为老师有这样的感觉,我想孩子们也应该会有。所以,一定是让孩子们完全参与这个变式和不断丰富的过程。
之后,干老师和魏校讨论了并列和递进如何运用文体的问题。魏校说的“完整的故事,不能用并列和递进的结构”,我刚听了觉得不可能吧,在之后干老师的讲述中,一点点清晰,并且恍然大悟了(以前从没有这样想过)。干老师说,写的文章不生动,是因为用了散文的写法。当你高度把握了故事的冲突和结构,叙事就会足够生动,再去训练散文,就是返璞归真的事了。
听了专家的解释,觉得写作真的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技术活。获得了写作的能力,其实相当于给自己的感官多了一个宣泄的地方,这写作教学也是任重道远的一件事啊。
最后,大家又在一起讨论了中考作文教学。干老师也是以建模为基础,我们的学生在初一、初二就把写作能力通过一次次变式的训练习得了,中考作文就只是一种转化。当然中考的标准也是相当严格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细化为好几个等级。
几个小时的倾听,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头脑风暴,也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学习氛围感到幸运,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线教师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