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天下貌似永远也平静不了了。
唐玄宗李隆基不知去向,百姓们不知死活,那一些节度使把皇帝的权位给分了。大唐分裂,社会法则回到了丛林法则。大家都有当天子的欲望。朱温建立梁国,李存勖灭梁建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这一切都发生在30多年之内。
亲戚互相砍杀,没有任何感情可言说。四面八方国家崛起,黄巢起义。上月是洪水猛兽,下月就是干旱无雨。
谁又可以平定这个天下?
在洛阳,一个婴儿带着平定天下的天命一样,来到了这个世界。它的名字就叫赵匡胤。
赵匡胤的前几代都是读书人,也当过大官,但是到了赵匡胤这里,整个家族的发展趋向就不一样了。
赵匡胤对读书没有半点兴趣。而他的武功却是十分高超,在年轻时甚至还发明了六大名拳之一,称太祖长拳。像他这样的武才,可以在乱世中打下一片江山。
可以靠武的赵匡胤选择去南方谋条生路,因为南方的国家很多,世道自然也是很乱的,一定会有许多的战争,很适合匡胤。
赵匡胤来到了南方之后,场面却让自己出乎了意料,南方并不多打仗,而赵匡胤也没有被识出是人才,他四处流浪,身无分文,年轻的赵匡胤也受了一次打击,这是赵匡胤一生最低峰的时期。
当我们分析一下这件事,我们会发现:南方并不是适合赵匡胤的一个选择。因为南方国家太多了,例如国家b想打国家a,国家b就会非常担心国家a不和其他的小国家联盟,或者是国家b被国家c搞偷袭。这样的一个紧张的局面让各个国家都很少挪动,也很少挑衅对方。
在咸阳的一个小巷子里,流离失所的赵匡胤遇到了一个僧人,得知最适合他的是北方。赵匡胤思考了许多,发现确实北方的政权非常频繁的更替,所以世道肯定非常不稳定,非常适合打仗。
当赵匡胤去了北方时候,经已经变成了后汉了,皇帝为汉隐帝。赵匡胤在后汉遇到了一个大臣叫郭威。郭威联合了其他的大臣,声称汉隐帝一点也不适合当皇帝,灭掉了后汉,立了周国。
随着岁月的推进,郭威已经老了,而郭威又有一个养子叫柴荣,非常有才,能文能武,非常适合当下一个天子。
赵匡胤辅佐柴荣治理大周。柴荣十分感谢他,于是让他当上了节度使。柴荣非常信任赵匡胤,把托孤这件事交到了赵匡胤的手中,并让赵匡胤负责国家的战争,辅佐自己的七岁儿子治理国家。
现在已经英明远扬的赵匡胤又有了当皇帝的念头。但是他可以当皇帝吗?
我们知道,柴荣把孤儿托付给了赵匡胤,是因为柴荣信任赵匡胤,赵匡胤就应该尽全力的保护他并且这个孩子长大了之后是不会不信任赵匡胤的,因为在自己小的时候,赵匡胤就没有趁机造反,那么等他现在变得更强大了话,赵匡胤还会造反吗?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直辅佐着他长大,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乱世无忠信,可能会有不测之祸有可能哪天皇位就被取代了,或者是赵匡胤又被别人质疑等等如果赵匡胤趁机篡位一是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二就是这样子做到很简单,因为柴荣的儿子当时很小世道又是那么的乱,窜一个位也是很多见的
但是赵匡胤篡位也不只是为了自己,因为国家当时也是走在一条绝境上,北方的契丹与自己打了好几结账了,现在结上了后愁不好搞定,而南方也十分的不友好,非常分裂。再加上天子的权利太小了,国家没有主心骨。
这就是赵匡胤可以趁机篡位的三个理由,但是这也有负面就是一柴荣很信任他,如果他反而篡位了,那么他的良心也肯定是会痛的二就是如果赵匡胤抢回了全力,那么,其他的大官可能就会不认可,想如果赵匡胤可以篡位的话,那我们不就也可以了吗?这样皇位就可能不会太稳定了。
而最终的赵匡胤还是选择了篡位。
当位的赵匡胤也会有一些忧虑,比如他在当心外面的其他国家会不会来攻打自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内忧大宋是梁唐晋汉州的第六代了,很有可能下一个灭亡的就是自己一定要好好同志好自己的国家,再开始担心外患。
我们要知道,大唐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内忧再言说一下,就是安禄山。安禄山之所以起义,是因为他手中有许多的兵权,于是赵匡胤就不可以让地方节度使有很大的军权一是这样他们就不会太为所欲为,二就是这样他们就不会那么富有了这样子避免了下一次的安史之乱。
因为是治理内忧,于是中央进军就应该有更大的军权放一些君君而不要让很少的人当很大的地位,而是把地位分的更碎一些将军只能打仗却不可以带兵打仗,只有文官才可以掌控权威而要是真的要攻打其他的国家的话那就要让文官和皇帝开一个大会,决定怎样攻击。
现在内忧治理了,差不多了,就应该考虑外患了外患来自于其他的国家,于是赵匡胤就选择了攻伐其他的国家首先,北汉与契丹不是很好惹得起的,所以赵匡胤就选择了先打南方,再打北方,从易到难而按从易到难的这个法则,那么赵匡胤就不可以先打南唐和后蜀,因为这两个国家一是太富有了,二是被山包围太难攻打了,于是就就近先打周行,再打后束再打南阳,最后打南唐。
现在的大宋,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国家,现在大家就开始考虑迁都的问题了,因为,开封之所以当上了都城,是因为朱温当时正好是在那里起家的大臣们思考,要不要把都城改为洛阳。毕竟洛阳是千古都城,也是赵匡胤的出生之地。
开封虽然在平原里很容易被敌人攻打,但是开封却有许多运河和大河的经过非常适合运输与军兵的走动而洛阳却在山间,敌人虽然不可以轻易打进去,但是却不够能运输又因为开封那里已经有很多精兵了,搬来搬去非常耗费国力,而大宋却没有完全立足好,就没有迁都。
为了让人民相信赵匡胤,赵匡胤从两个地方入手,第一个就是自身的修养,第二个就是天命。
赵匡胤不追求大臣们的捧赞,当他问宰相赵晋什么是最大的,赵晋说是道理,赵匡胤十分的开心。赵匡胤曾经因为公主穿上了华丽的衣服而感到生气,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意思就是他认为皇帝之所以是皇帝,不是因为这样他会有钱,而是因为国家就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只是国家钱财的一个栖息地,并没有权利随便的花。赵匡胤也不让大家叫它天子或者皇帝了,只用叫他换家就可以了,这样百姓对他刮目相看,也渐渐地喜欢上了他。
第二个就是天命,赵匡胤说,他的母亲梦到太阳落到怀中一醒来就怀上了自己,而当赵匡胤生下来的时候,就光芒四射,还有一种奇异的香味,他的小名就叫香孩儿。
赵匡胤的地位现在是准准确确的立起来了,但是只有他一个人也不够啊,赵匡胤需要选择才能的人。于是,赵匡胤选择了大型的科举考试并改法,让读书人地位站在最高峰并把权力分为了三个:军,民,财。赵匡胤没有吝啬的,只要皇室宗亲和外企当上文官,而是功臣和儒生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考上。
赵匡胤是千古一帝中最有才,能并最能打仗的一个皇帝了,但是他为什么却创建了如此一个文弱的国家呢?
还记得上一次我们在论述李隆基的时候,发现了历史的轮回,总是一对外进行开阔,二就是休息自我约束,三就是革除弊政,选出贤能,但是这样会让国家由盛转衰
赵匡胤貌似避开了这第一个轮回。他没有那么大的开阔,他是从文入手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它创建出来这个文文弱弱的国家,是减少了国家内部的摩擦力。如果在战乱中有一个国家文文弱弱,那马上就被除掉了。但是当宋已经被打成了一大片江山时,就可以用文官来让这个国家更加的平等,少一点征战和丛林法则。造反需要冰泉,也需要过不好的日子,这两项赵匡胤都解决了,那么,还有谁会造反呢?大家都会在这平等的天下好好的生活。
但是当然,这也有一个小小的反面,就是北方的契丹还没有被灭掉如果契丹准备攻伐自己,那么赵匡胤又该怎么办呢?自己的国家只擅长文,却不擅长武,自然在武这一方面的能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契丹攻打自己的国家,那么他们是不是还可以靠文来抵抗呢?
这是历史的就轮回的结束,是历史新轮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