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几位朋友在后台留言,问我为什么选择定居南岛基督城,也有朋友让我写一下对选择城市的看法,以做留学或移民时的参考。我的观点,只是我的主观感受,大家看看就好。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决定生活在哪里,需要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城市的功能,这和穿衣一样,上班、赴宴、旅行、户外,各有各的作用,互相不可替代。
同样的城市,有人来,有人走。我以为,城市本身虽有差异,但无优劣,如何选择完全看自己的心。
初到新西兰,我没有选择
2002年,初到新西兰,没有选择城市的纠结,我的新起点必须是奥克兰。
半年前,公司的同事先移民了,我登陆时,一切事宜都由他们安排。在举目无亲的异国,有故旧的城市就是目的地。
其次,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工作机会多。落地之后,必须尽快找到工作,担心坐吃山空是新移民普遍的焦虑,那一批技术移民,积蓄都不多。
另外,奥克兰的华人最多,沟通无障碍,中国食品丰富,对初到海外的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尽管在华人圈里不利于提高英语,但在移民初期,对安全感的需求超越一切。
虽然不能提供相关的数据,但我相信那时来新西兰的人,无论是移民还是留学,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留在北岛,当年的南岛在人们心中是遥远荒凉的。
再次回到奥克兰是2014年,中午到达,没想到去酒店的路上一直堵车,车行如龟速。
朋友告诉我奥克兰的变化:这里有各色美食,生活更方便;比较大的公司都有华语服务,不会英语也不用发愁;房价飞涨,中国人热衷于置业;还有,更堵车了。
辞别朋友,我由奥克兰一路向南,那时还没想过要在奥克兰以外的城市生活,好像奥克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爱上基督城
2003年,我到过基督城,只做了短暂停留,对它的印象非常好。当时是11月,刚好赶上圣诞游行。我们坐在广场边的小二楼上,看着街心花园中乐队卖力的演奏,游行队伍欢快的经过。
城市美丽宁静,雅芳河清澈见底,古老的有轨电车缓缓经过,到处都是典雅的英式建筑。如果说奥克兰是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那基督城应该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
这是地震前的场景,它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2014年重游基督城,虽然对地震的损害早有心理准备,但看着满目疮痍的市中心,还是觉得很凄凉。
那里到处都在重建,荒废的危房随处可见,大教堂还是一片废墟。只有雅芳河清澈如旧,植物园的鲜花开得正艳。
因为工作关系,我决定暂留基督城,却没想到,一住就是三年。奥克兰的朋友们经常说,回来吧,干嘛呆在经常地震的地方,说实话,我也说不清为什么。
这里是个小震不断,大震偶发的地方,好多人因为地震离开了它,但也有人从海外、从北岛来到这里。
在那个因海啸预警而被迫撤离的夜晚,好多朋友都说,回国吧,或者回奥克兰吧。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离开基督城,也与地震无关。
有时,喜欢一座城市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很难说清缘由,只是有火花。
离开基督城的人,理由都很简单:厌烦了地震,为了读最好的大学,为了更高的薪水。
经常听朋友说,奥克兰的薪资优厚,基督城无法望其项背。离开是为了安稳,为了更好的发展。
不过,新闻也说,好多人正在逃离奥克兰。一些退休的老人,高价卖掉房产,移居小镇生活,有些正值壮年的人,也在离开。
曾经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朋友,她说,特别不喜欢奥克兰拥堵的交通,恶化的治安。但又有更多人,奔向了奥克兰。
我该生活在哪里?
当赵雷唱响《成都》的时候,和着旋律,我想起了心中的成都。古老的街巷,慵懒的路人,让人惊叹的美食,和他一样,我也喜欢成都。所以,喜欢一个地方,大概满眼都是好。
那我该如何选择?如果你不需要达成任何目标,选择你喜欢的城市最好,当你需要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薪资时,哪里有你想要的,哪里就是你的目的地,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相信留在北京的人,都不喜欢它的拥堵和雾霾,可除了这些,北京还有千般好;相信离开基督城的人,一定会喜欢清澈的雅芳河,到处花团锦簇,但这些不是他们想要的,纵有万般好,也是枉然。
我该生活在哪里?问问自己最想要什么,答案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