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时间跟朋友聊天,谈到我现在用得比较多的快速阅读方法。朋友好奇地问:“这样的快餐读书方式好吗?快速阅读的养分能吸收多少?”
我笑笑,没有反驳。毕竟这样的疑问是现在低效率阅读者所纠结的。
01
随着社会变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的读书方式尚停留在从头都到尾一字不落读完的行为模式。
我想:这样读书的心态,恐怕是千百年来人类对书的敬畏所造成的错误认识。
早在印刷术没有出现之前,拥有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那时的书主要靠手抄,费人工,所以贵。
虽然后来人类发明了印刷术,但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买书来读这件事对于大部分人仍然是种奢求。
正因为此,美国第二任总统富兰克林开创先河,建立总统图书馆,以供没有钱买书的老百姓有一个公共场所可以阅读,并成为历任美国总统退休后必做的公益事业。而这,也正是图书馆的由来。
再看中国。古时候的人大多出生于农民或小商小贩世家。对于男丁,如果家里立志要培养其将来进京赶考,以考取功名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则家里不但少了一个劳动力,其他人的劳动所得还得分出一部分来供养这个读书人。
所以你看,千百年来,全世界的人都把读书当做一件很高贵、很费钱,必须珍惜的事情来看待,所以一本书务必精读。
02
“读书”这个词,在我们的思想认识里显得尤其重要。但凡事,过犹不及。
低层次阅读者的普遍想法是:“我好不容易养成阅读习惯,也是一名乖乖的学习者,我读书是来汲取养分的,不认真读一本书,不管是买的还是借的,就这么像你那样草草翻翻完,那是对书本知识的不尊敬呀。”
话没有错,但我希望有此想法的朋友们留心三个问题:
第一,一本书你需要用多少时间(小时或天数)读完?以此类推,一年能读多少本?一辈子能读多少本?
第二,你能理解或记住书中多少比例的内容?
第三,读完书后你会做什么?
03
我曾在 《说说我从阅读小白到阅读王者的大事记》 中说过:
我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在2013年左右听《东吴相对论》开始的。
那时候我的阅读速度很慢,虽然逼着自己每天晚上留出时间阅读,但因为自我管理不好,东摸摸、西弄弄,一个星期都不见得能读完。
印象最深,现在想来也是最惭愧的是有次出国10天,旅行箱里放了2本书(其中之一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飞机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时我还自做”优雅“地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
实际上两本书我都没有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本的折页定格在第114页。
现在想来非常惭愧。我曾自认学历不低、也懂得人情世故,但在读书这个问题上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好在思想上逐渐醒悟:书要先读快。就像练功一样——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阅读速度快了,理解能力也能逐步加强。早年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所以停滞不前,一方面是受了书要精读、慢慢琢磨的“坑”,同时也由于自己的理解能力跟现在比有很大差距。
04
前文的三个问题对应三个概念——阅读数量、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我自创一个公式:
读书养分吸收占比=可读比×理解力×阅读数量
假设有A、B两名阅读者。
1、一本书的可读内容为40%,这个值对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变。
2、A、B两人的理解能力不同。A因为一直读书,喜欢慢读、精读,理解能力较高,达到80%;B是阅读的新手,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力为50%。
3、A的阅读速度为一周一本(这已经是很好的阅读速度,但我认为还不够),一年读52本书;B正在慢慢提高阅读速度,也许早期比较慢,甚至都没有达到一周一本,但如果他把阅读速度排在第一位的话,通常一周两本书是速读者的数值,因此B一年可以读104本。
现在让我们来用公式计算结果
A读书养分吸收占比=40%×80%×52=16.64
B读书养分吸收占比=40%×50%×104=20.8
最后得出结论:B>A
05
大家不要惊讶或者怒斥我这样简单粗暴的比较,可能你会指责我这是理论数值,不科学、没有依据。但我衷心希望你通过这道公式明白两个道理,或者说从思想上发生转变:
1、随着阅读速度的真正提高(注意“真正”两个字,不是为了加速而囫囵吞枣,而是确实理解书的内容,或者有的内容你已经知道,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来读),阅读理解能力也会提高,两者相辅相成。
2、以往书不多,但在知识匮乏的年代每本都是经典,100%的内容都是好东西。现在写书、出书容易很多,但经典难寻。书可读的或有突破、新意的东西越来越少。因此我自己造了一个词——可读比,即整本书只有部分内容是值得阅读的,其他内容都是在充字数,把前人的知识换一个普通人更易理解的说法诠释。在大家共同阅读同本书的情况下,尽管B有理解能力的缺陷,但他可以靠阅读数量足够多同类型书的方式在相同时间内吸收更多内容,以量的优势取胜。
至于读完书后我们会做什么?可以用另一个公式表示:
个人能力提高=读书养分吸收占比×应用能力
这事关知识管理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啰嗦。但你可以发现——应用能力的差别,又可以对个人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
书读得慢或快、精或粗只是完成了掌握知识的第一步,也就是本文开头说的养分吸收问题。但能否发挥读书的作用,或者摧毁“读书无用论”的谬论,我们必须把知识应用起来,这才能帮助自己走上个人成长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