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笑友的线下聚会中,有一位分享嘉宾提到他之前的成长路径,在我看来,简而言之,就是用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什么就能做什么,这简直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如果说我们还在抱怨自己那么努力学习,学了那么多东西,可为什么就是发挥不出他们的价值为己所用?那无疑,这位分享嘉宾的存在似乎就是在警示我,是你自己出了问题。让我触动颇大的就是他曾经自学编程,可能这个跟我自己的职业类似的缘故,开网吧,做网站,之后进入一家外企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公司做ERP网站,网站需要平面设计,转而又学了平面设计,后来自己研究比特币,为了做测试,设计了好几种比特币的纪念品,然后做了个网站在全球范围内卖,测试人们对比特币的认知以及用比特币支付的习惯,除此之外,还做过一个比特币交易的平台。
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平台并不是重点,我就是特别好奇为啥编程这项技能在他那里完全就是让他开挂的利器,回头对比一下自己,做技术也好多年,接触到学到的新技术也不少,可为啥就感觉不到用处呢?同样类型的知识,同样的技能在别人那里可以成为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神器,到我自己这里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螺丝钉,追根究底,还是掌握工具的人有所不同吧?
于是,在活动结束后饭间,我向他讨教,你是如何能做成一个又一个网站的,为什么好像你学到的东西都能恰如其分的派上用场?而现在很多的像我这样普通的工程师,每天忙忙碌碌却始终碌碌无为,做着具体的工作,却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我就记得他很耐心的听完我的问题,然后意味深长的回答说,格局太小了….后面说了什么,我记得不太清了,就印象深刻的记得格局这个词,因为就在那段时间我也确实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个问题。
至于什么是格局?格局小和格局大有着什么实质的区别?这么宏大的概念以我目前有限的知识和理解还无法清晰描述出来,但我却能清楚的知道,我对待平日工作的状态就处在一种小格局里无法解脱。不知道你是否跟我有一样的情况,工作上每天的事情特别多,总是做不完,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又会有的新的任务来临,就好似游戏中的一直在打怪,却从未有过升级一样,何其悲哀。
比如工作中我时常把眼睛盯在一个个具体的需求解决中,只关心如何实现功能,如何从技术层面解决出现的bug,从不抬头看看这个需求处在什么样的外层环境中,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做再多的换项目,换再多的工作,还是会觉得没什么变化,做的事情都一样,写来写去都是那点业务逻辑代码,所以也就造就了知识和能力都没有多大提升的结果,而这种工作状态,我在之前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中看到过,说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为Pseudo Worker,直译出来就是“伪工作者”,也就是说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的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公司里面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而这些工作就像是伪工作者们一直执着于捡的芝麻,捡的越多就越会失去捡西瓜的可能。
那这跟格局有什么关系呢?我想了想,工作中,当你的眼睛只盯着某些琐碎的地方,视野得不到扩展的时候,那你的知识眼界必定会受到限制,导致个人价值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总觉得自己在认真工作,工作量看似也很满,可永远没有什么实际的产出,无形中坑了自己还不自知,工作做得越多,个人进步越慢,甚至能力还倒退,这就是格局小的结果吧。
所以,当你因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看看自己是不是一直在捡芝麻,做着简单重复且价值低的工作,不妨抬头看看公司整体的环境和需求,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知道芝麻捡的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所以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练就捡西瓜的能力。或许工作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价值就会慢慢体现。
吴军老师曾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格局有多大。而要想格局大,就要广泛地吸收知识和经验,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那一点点小领域中,想办法去拓展思维的宽度和看问题的视角。最后以一个我看过之后颇有启发的故事作为结尾:
王妈妈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初中刚毕业王妈妈就让她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大女儿到了富士康,每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女孩很孝顺,除了自己花,还寄给王妈妈一些。王妈妈觉得不错,等二女儿读完初中就让她辍学,又到了深圳去过郭老板打工挣钱去了,当然王妈妈又有了一份收入。每送出去一个女儿,她就多一份收入,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日子过得依然紧巴巴的,看不到前途。
王妈妈孩子的老板郭台铭则不然,他从每个女工身上赚20%的剩余价值,但是雇了几百万像王妈妈女儿这样的员工,因此他的财富达到了440亿人民币左右。因此,王妈妈的思维方式不仅永远接近不了郭台铭的水平,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穷。王妈妈想要是能生十个女儿就好了,这样就有十份收入。但是不要说王妈妈年岁已高生不动孩子了,就算生的动,一辈子能生的孩子有限,因此她看来是注定穷苦的命。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启发?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道理谁不懂啊,真的懂吗?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