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看安意如的书,是一时兴起,但是感触颇深。她的辞藻并不华丽,但是却一语中的。赏析诗经时掺杂些现代的词话,显得十分俏皮,这让我想起了张溪琳的《谁翻乐府凄凉曲》,她与安意如不同,她的赏析读下来,可以称作骈文(当然这里并不是真的是骈文,只是她比较注重于藻饰和用典),而且她的文字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每一个片段就感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说安意如是现实主义,那么张溪琳就是浪漫主义。
再说《思无邪》,突然觉得孔子对诗经的概括真是恰到好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大众心真直,以诗歌形式直讽当权者,直表爱意,我想是与当时的民俗人情息息相关的吧。
春秋战国时期,政府会制定一个节日,促进国家人口增长率,男女可以在一起见面定情(这真的是很开放了,毕竟古代的时候男女之防十分严重,什麼男女七岁不同席,就算是亲兄妹也不行,什麼男女授受不親之类的),还有《登徒子赋》里趴着墙看了宋玉三年的东家女。应该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十五国风的形成吧!
虽然国风里各类的诗都有,怨妇诗如《氓》,思妇诗如《卷耳》,但是其实都是表达男女之间的情爱。
也发现诗经的风雅颂,风是最为人知,也是最让人喜爱的,毕竟谁喜欢看点关于什么宗庙祭祀、歌颂贵族的,情爱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话题点。
诗经里有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段时间看见说是写战友之间的感情,然后便与同学调侃说,原来同性恋那么早就存在了啊!就没有在意,然后在在此处细细琢磨,却发现是一个士兵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读及此处,反感自己的浅薄,亦心里觉得古人也好浪漫。
但是最喜欢的其实是《桃夭》,从“灼灼其华”到“有蕡其实”到“其叶蓁蓁”,完美地诉说一个女子所求所想。而且《桃夭》为嫁人时所唱之歌,想想一个女子在嫁人之时,响起《桃夭》,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其次是《淇澳》,其实不是喜欢它,而是喜欢里面的君子,有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当时看到时,有点羞于苏青的直白,后来看到《淇澳》里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突然就明白了,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千年前的古人尚且不害羞,我们这些现代人又何必羞于启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