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中也特别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这种力量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劳动教育亦然。我们也知道,因为学校作为专门开展教育活动的专业场所,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但凡与“教育”相关联的事物,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并且这种想法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但就劳动教育而言,笔者以为,家庭才应该是“主战场”。
劳动教育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对于“智育”的过分重视,加之教育评价方式的相对不全面,劳动教育处于“存在感不强”甚至是“被隐匿”的地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作为家长也更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显著的长进,至于其他教育内容,可以短暂性被忽视。在少数人眼中,孩子如果过于勤劳,很有可能被贴上“不中用”“没出息”的标贴。当然,这些非科学、不和谐的观点并非主流价值,但也在一定时期内“独行其道”。在这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价值引领下,劳动教育的地位可想而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抑或是其他。
过去,对于学校来说,“考什么就教什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劳动教育更多地只存在于墙上的理念和汇报总结的文字中。好在,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从理想逐渐成为现实;对于家庭来说,“孩子中心论”依然是不少家长秉承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只要学习好了,其他一概可以被宽容。在这种“畸形的宽容”影响下,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
其实,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常识,任何孩子,首先是家庭的孩子、是家长的孩子,即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进入校园,会走上社会,会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今的很多家庭,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其对于教育的理念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这无疑是家庭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前提。家长们要明白,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其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个出名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么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让家庭更好地发挥“主战场”作用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纠正两种思想。从人性的角度看,对于下一代的关心是一种天性,这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基础。可缺失了“度”的爱就变成了溺爱。以家庭中的劳动为例,并非所有人都不明白劳动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往往因为两种比较普遍的思想,成人就人为了减少了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这两种思想,一种是“爱”,还有一种则是“怕”。“爱”就是舍不得,作为大人,心安理得的让孩子享受“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待遇;“怕”就是担心,特别是看到一些安全事故以后,更希望给孩子营造绝对安全的环境,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把隐患与机会一起隔绝。无论是爱还是怕,力道正好,是孩子的“养分”,过了头,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人。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要真正做到对常识、对规律的尊重,而不能简单地以“为了你好”为出发点,却只做“我以为”的事。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是最好的德育范式”,要有通过劳动来提升孩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价值认同。同时,要打破传统的“思维窠臼”,认为劳动就是简单的家务、是沉重的体力活动,要有“大劳动”的认识。当家长对于劳动有了新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能够更好地在一言一行中起到示范与影响作用。
其次要善于创造机会。在认识转变后,最现实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劳动机会,创造更多的劳动实践,营造家庭劳动的氛围。。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尤其是科技的发展,让家庭内人的自由度更加高,亲力亲为的事情在减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很多家庭添置了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现代设备,让洗碗、扫地这样最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被机器替代了。事物一般都具有双面性,科技越是发达,人的独特性就凸显得越为清晰。我们恰恰可以在最容易被忽略的这些生活环节中寻找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关键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愿意让孩子去做些什么。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史上最长的寒假。由于前期疫情防控的需要,居家隔离成为我们对抗疫情的利器。这么长的时间以及有限的活动空间,让家长和孩子必须去深度挖掘家庭生活的趣味和新的内涵,而厨房也就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首选。于是,在这个“寒假plus”里,一波波的美食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的小小美食家逐渐诞生。单就以做一道菜为例,从最初的素材处理到烹饪过程,直至最终的装盘上桌,就是一个系统的劳动过程,检验的也是孩子的综合能力。而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又给了孩子多少亲自掌勺的权利和机会呢?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来说,劳动的能力一旦掌握,就会伴随终身,会成为无形的人生财富。
再次要注重养成习惯。劳动教育绝对不只是这些传统的“活计”,我们还要紧盯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现实的需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去把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放到更宏大的视野中去思量。因为劳动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在家庭教育中,要将劳动延续下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大人以及孩子的“下意识”行为。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要真正让孩子融入其中;同时,要舍得“用”孩子,并且形成具有家庭特色的长效机制。当孩子在家庭中劳动习惯得到巩固,我们也相信,往后不管他们在哪种境地中,都可以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更何况,孩子动起来,是劳动,也是运动,是肌体的生命律动。因为德智体美劳这“五育”本就是一个一个整体,每一种“育”的实现都是联动,劳动的背后,也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联动与参与。
就中华民族而言,劳动的光荣传统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群体标签,人们总说自己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如今,劳动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也必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即生活,生活也是教育,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库。作为家长,我们要重新去审视劳动、投身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让劳动成为亲子活动的新选择。久而久之,孩子的劳动意识变成了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也就变成了呼吸那般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