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A打算离职,原因是公司领导同事太“奇葩”,令人无法忍受。
她说从来就没见过这种领导,什么都不懂,眼里除了钱就是钱,别人家公司有的福利到这儿一样都没有,抠的要死还成天给员工画大饼,当我们傻吗?!
我问那公司其他人呢?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她说原来的老员工已经习惯被奴役了,没有怨言,新进的员工又不了解情况,被忽悠了还念着公司的好,整个公司就像一所奇葩收容站,能入职的都不是正常人,自己当初纯粹太天真,才会一不留神掉进这么一个坑里。
她说真不明白那些打算继续留在公司的人是怎么想的,跟着这种领导有什么前途?公司明摆着就是个坑,他们怎么就看不明白呢?
……
朋友的言语间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仿佛她的背后是一座狰狞阴森、瘴气缭绕的人间地狱以及一群麻木不仁、行尸走肉的鬼卒。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从她的抱怨中我多少了解了一些公司的基本情况:规模较小、传统经营模式、奖惩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上传下达,但据她说目前正在逐步改进,只是她已对公司失去信心。
然而正如人无完人,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个人与公司磨合过程中产生抱怨情绪也属正常,但朋友抱怨之猛烈却使我倍感惊讶,据我了解她入职不超半年,而抱怨情绪在进入公司刚刚半月便已产生,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强,到现在已大有不共戴天之势,任何站在公司角度的解释在她面前都成为狡辩,不听不看不理解,三百六十度纯抱怨。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真实世界纷繁复杂信息多样,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界信息的同时还进行着过滤筛选,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记忆解读这些筛选后的信息,进而搭建起我们眼中的世界。例如准备买房的朋友会忽然发现身边漫天漫地的都是房价楼盘消息,一个怀孕的准妈妈眼里到处都是孕妇一样。
朋友入职之初肯定是满怀期待的,但是融入公司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与她过去经验或记忆相悖的事情,使之得出了“公司很奇葩”这个结论,之后为了印证这个结论,她的潜意识里会进一步观察放大公司的“不足”,进而对结论进行强化,最终形成她眼中的公司形象。
这就好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在进入一段感情或一桩婚姻后,因某些小事让她感觉伴侣可能不忠,于是通过明察暗访、各种旁枝末节印证,最终逼得伴侣认为忠还不如不忠后,女孩得出结论:他果然不忠,我的感觉没错!
沉浸在这样一种模式中,有一个可怕的弊端:我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维回路,有始(公司不好、伴侣不忠)有终(公司果然不好、伴侣果然不忠)且有理有据,因此往往会理直气壮的站在高位,以一种高姿态和优越感来指责那些让我们受挫或不快的人或事,以至完全忽略这个过程中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荀子曰:不知戒,后必有,意思是不知警惕,必然还会重犯错误,可若我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又何谈“知戒”呢?朋友每次抱怨结束后总会说这样一句话:这次就这样吧,下一个公司一定比现在好!或许会吧,但回头想想,当初面试入职之初,难道不是认为这个公司比上家公司更好才选择它的吗?
不由想起了另外一个朋友小Y,大专毕业后进入一家专业相关的公司从事销售岗位,平心而论,公司针对她们销售人员的奖惩制度相当严苛,但她却始终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努力完成自己的业绩。有时看她实在辛苦,也曾劝她不要太过为难自己,但每次她都说想再坚持一下,如今三年过去了,她已是公司的门店经理,也自学拿到本科学历,正在积极研究管理学,为未来进一步铺路。
她俩的不同在于,小A将一切矛盾冲突归因于外(公司的问题),且自成体系,完全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更不必说从中汲取经验获得进步;而小Y则将严苛作为约束自身的外部条件,把一切不可调和的矛盾归因于内(自身能力不足),对外宽容对己严,一步步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时我们身处漩涡之中,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也不可能让自己无可指摘,但是,当我们开始一味地抱怨某件事或某个人时,我们一定要更加警醒: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自己负能量爆棚,我们又该如何修正这些不足让自己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