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老码头
1.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读了这么多年书,对“君子”这个词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地觉得君子是某种道德标杆式的存在。
孔老爷子就有特别多的“君子观”,比如: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君子贞而不谅。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君子合而不间,小人间而不合。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加上这次读书,反复读到,君子“慎独”,理解的大意是,不管身旁有没有别人,君子都有保持一个美好的节操状态,坦荡面对自己的内心。
“君子”简直是个完美人设,有没有?
忍不住去想,作为君子,要保持这样好的道德节操水准,而且,不能“溺于情”,不能“自欺”,要时时刻刻“诚其意”,心真的不会累吗?
可能有一种情况,那就是:
2. 直到骗过了自己
当成为君子,不再是为了“成为君子”,而是变成一种心想所成的状态,变成无时无刻不在的自然状态。
但看起来,这件事情并非靠天份便能做到,仍然要经过不少的努力和磨练。
首先学着敬,然后“去欲”,最后“诚于中”,才能算是“小有所成”了吧。
“敬”更多像是一种态度,对身心外物的一种态度,敬畏之心(敬于其心,敬于其事,敬于言语,敬于动静)。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字,但很让人回味。
在个性张扬,主观意识强烈的时候,总觉得“敬”是很难被时刻实践的,因为我们总忍不住去判断,把自己的主观价值施加在外界这些对象上,但很少想到去“敬”,去体味它们原本的样子。
“去欲”似是去除原始的本能或者直觉系统的影响。
今天恰好看到一段话:
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认识和解决问题是依靠直觉、个人经验、简单线性思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好。而这种思维方式将导致:
1)我们无法发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 大部分事物似乎是孤立的;
2)在面对超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经验范围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关键环节并合理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其实直觉、个人经验..价值观偏好,应该算是我们的“欲”吧,恰恰要先努力摒除这些因素对我们判断的影响。这又让人联想到上次读到的“格物致知”,先去欲而后格物,两者应该也是相辅相成的。而所谓的“敬”与“尽其情”,也似乎有所关联。
最后“诚意其中”。
简单几个字,仿佛能体会到一种简单真挚的状态。诚意其中,哪怕被窥见肺肝然,也是坦坦荡荡的肺肝然。而“诚于中形于外”,大概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相由心生”,内心诚挚,外表自然不差。
3. 我要不要做个君子?
小时候总受到诸如孔老头那些朗朗上口的“君子”言论影响,默默给自己划了一条高高的道德准绳,希望也做一个“君子”。
现在看来,敬差了几分,去欲还需努力,诚意正心,还有希望。
哪一天不在执着于“君子”之念,而行君子之事,应该也就算差不多“骗过了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