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节目中,一位九岁男孩把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融进歌词,带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热议。
《我只是个孩子》歌词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儿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
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呀
其实我也会调皮
我只是个孩子呀
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我只是个孩子呀
请给我一只画笔
我只是个孩子呀
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四季
......
让我的童年 再多些快乐吧
孩子体验到的是什么
看完这两百来字的歌词,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么。不可否认,我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知道吗?当我们跟孩子说“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你考了几分?"时,孩子到底感受到了什么?爱吗?不妨把你放在孩子的位置,让旁人对你重现一下这句话,你来体验一把孩子的体验。生气、难过、委屈、被放弃、不被理解、别人比我重要,很多感觉,五味陈杂,其中却少了一份被爱的体验。由此,孩子会怎么看自己,怎么看父母和这个世界?会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吗?会觉得父母很爱自己吗?他会有什么样的决定?即使他决定发愤图强,好好努力,为的又会是什么?
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们有时候会忘了孩子还只是个孩子,拼命的想把所有东西都塞给他,却忘了去了解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还记得在正面管教的课堂中体验的活动,孩子一遍遍告诉大人“我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归属感”,一遍的体验后,所有人都泪流满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不会直接了当告诉你“我需要归属感”,但他们的每个不当行为都是在像我们寻求归属感。而我们却是在无情的拒绝。在活动中我们流泪,因为我们曾被这样对待过,也因为我们曾这样对待过自己的孩子。
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精彩的世界,寻求的不过就是归属感,我们渴求在这世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渴求在这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需求有意义,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都不过是为了找到归属感。
父母怎么给
孩子要的是归属感,那作为父母又能怎么给到呢?所谓归属感,不过是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感觉到和父母的连接。
作为父母要做的最基本的便是接受和认可吧。作为孩子,如果连父母都不能接受全部的自己,那该是多么伤心的体验。再不从父母嘴里听到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对孩子来说该是件多好的事情。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而这正是孩子最可贵的地方,他们从不害怕犯错,因为这是他们学习的方式。而父母却每每抓住孩子的错误,就如抓住了敌人的小辫子,孩子该如何是好呢?
要给到孩子归属感,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最为重要的吧。作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他们也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所谓理解,不过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体验他的感受,尝试去了解“孩子怎么了”。所谓尊重,不过是将孩子真正的当独立人看吧。孩子首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尊严,而父母应该像尊重其他人一样尊重孩子。
当父母能够接受并认可孩子的全部,能做到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又怎会体验不到爱,感受不到连接,又怎会找不到归属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