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西安, 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不管是外出学习还是跟家人游玩,总想寻找一种大都市的味道,寻找一种文化的味道,可是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南京,总是有遗憾,总感觉少那么一点点。
第一次来到十三朝古都西安, 却是找到了这一丝丝的感觉,没有了过度的喧嚣,没有了浓重的铜臭味,在这里,感觉是那样的一尘不染。
也许 就这就是古都西安的底蕴,或者其实这也许是管理者的远见。领导们安排我们在西安培训,是不是更多的是想让我们来感受这种底蕴?
历时四天,聆听了五位专家的报告,参观了三处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任鹏杰院长作了题为《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谈谈何为中小学生最缺的课程》的报告,他提出“教育就是对影响施加影响,教育需要做好马后炮,更重要的是做好马前炮”,“永远不要把方法手段放在第一位,要把目标价值放第一位”,“我们可能缺了最重要的课程——什么是人”。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自认为把单纯追求学生分数、素养作为我们功利性教育遮羞布的时候,谁曾想过,这时的成绩、素养其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火。
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应俊峰副主任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与校长使命》提到,“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三流教师,教应试”,当我们这些“三流教师”在学生们取得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孩子们的未来真的需要这样的“成绩”吗?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马俊华主任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提到:“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创生课程从更新自己开始”。要进行教育改革,要进行课程建设,我们需要的是专业的老师,如果单纯的去开发课程,去教学改革,而忽略教师发展的话,我们的发展其实只能是伪发展,教师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那条路。
上海市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在《聚焦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变革》提到:称职的学校管“形”,优秀的学校聚“心”,卓越的学校有“神”。从称职的学校到优秀的学校再到卓越的学校,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教育者从思想上、意识上真正的改变,要做真教育,需要改变。
江苏扬州王力耕教授的《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学校内涵发展与管理策略选择》提到:“静待花开: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学校是犯错的地方”。学校就是主学生在“犯错——改错——犯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让我们束缚着他们在学校不犯错,他们会走向社会去犯,那时候就没有人去帮他们改错了,教育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揠苗助长的其实并没有敲响教育者的警钟。
如果说五位专家的报告更多的是从理论方面对我们进行指导的话,那么到三处学校就更多是方法技巧的学习,或者是教育氛围的感受。三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
西安新知小学和华远君城小学我们都是安排了几位小同学来讲解。
如果说华远君城小学的讲解更加正式、程式化的话,那么西安新知小学的三位小同学更像是主人带领我们这些客人到家里参观一样,对学校各处娓娓道来,对于我们的问题从容解答,这应该就是素养。这些素养有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学校中目之所及皆是西安文化,从古到今,从远到近,无一不透露着作为西安人的那种自豪感,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的孩子也是最有素养的。
从华远君城小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到的更多的是方法、技巧,华远君城小学的校长为我们作的关于思维导图的讲座,让我们对思维导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八年级主任的关于教学的技巧,对于质量提升的作用,或许来的更直接。
不管是聆听报告,还是参观学校,又或是在学习之余周边小憩,都能感受西安的古韵,感受到西安的底蕴,作为教育中层管理者,工作技巧的学习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承担了不同于其他教育者的责任,我们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改变,真正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引领老师们去做真教育。
相信这一次我们与西安的对话,能撩动我们改革的那根弦,找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