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三章: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解析: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
这一章我看完的第一时间,本来是想放弃不谈的。因为关于环境会影响人的这个话题,从读《道德经》开始到现在读《论语》,大概在不低于十篇文章中从各个角度论述过,如果再谈实在有点炒冷饭之嫌。
最近忙的不行,真想借此机会给自己找个借口停笔一日。
突然我脑子里闪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再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之相比较,然后来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似乎又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孔子在这一章所说的‘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强调了一个原生环境的因素。如果不是生长在一个有君子的国度,怎么可能习得君子之风呢?
这个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上去相似,但后者更像是一个后天的选择,因为选择的不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原生状态的影响。
我们同为一个国家的人,生于南方则多为小巧玲珑,生于北方则多数高大威猛。生于广东则饮食喜欢清淡,生于湖南则饮食偏爱香辣。
还亲见过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由奶奶抚养长大,从小听话懂事,读书认真,品学兼优,长大了工作后也是非常的勤奋。
弟弟则由父母亲自抚养,娇惯得无法无天,别人上课读书,他上学就做猪,好不容易勉勉强强的混到初中毕业,就再也没有看过书。离开学校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怎么管都是管不了的。
是什么造就了同一个国家的人在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上的不同呢?又是什么造就了双胞胎兄弟如此大的差距呢?不是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是他们原生的成长环境影响的。
不一样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似乎不难理解那些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进尖子班,送到贵族学校的家长们了。他们无非是想能让孩子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同时也获得一个附带效应,在一个精英圈里成长起来的人,怎么差也不会太差吧!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全部都是,但大多数的情况下,似乎还真是那么回事。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像很多人说得那么简单,21天就可以搞定。21天只是能让你形成一个习惯,但是这个习惯能够保持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就比如看书,有些人为了养成一个坚持看书的习惯,要每天打卡,每天晒朋友圈接受监督。而那些人能够长年累月每天保持阅读习惯的人,早已不是为了保持习惯而刻意而为了,他们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从小就每天阅读,并一直保持的人,和那些为了成为可以每天阅读的人,在成年之后刻意练习阅读的人,在阅读上享受到的乐趣是有些差别的。
原生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不仅仅是物质上是否丰富,生活条件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对思维,品行,习惯方面的熏陶。
无怪乎孟母三迁,迁的是原生环境,迁的也是人文的底色。
“之乎者也”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忽视后天教育的因素,但是成长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可以,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当然,如果可以,也尽量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大环境,让大家都能受到正能量的影响。
今天,是孔子诞辰2570年,一个人能够千百年来被世人敬仰,也正是因为他终身致力于为世人开创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给世人营造一个美好的大环境,而孔门三千弟子也深受老师的影响,不停的传播和带动,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这个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多多少少都在潜移默化中明白”礼义仁孝信“且深受影响。
愿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向圣贤致敬,向孔子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