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写写"我的节奏",每次送完多多只要时间充裕,我都会在学校门口美食城里找到那个安静的角落整理一下心绪,再开始一天的社会工作。而这种节奏感是真实的属于我的,虽然作为一个自由人,每天都有很多时间是属于自己安排的,但是能够定时定点定量地属于自己的时空却让我有最实在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就连多多给出的不想去寄宿学校的理由也是"我如果不送她每天上学,她不与我对话,估计我就写不出东西了,因为这个原因,她还是愿意住家上学。虽然,她对寄宿学校有一定的向往。"
当一个东西或者一种规律是属于自己的时候,就像你有了一个稳固的框架,这个框架让自己成为了某个无形而又有型的人,你也因此被周遭的人用这个框架去认知、去对待、去理解。
人生是一场已知与未知的纠缠,更是自我与现实的博弈,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你内心说这是"我的"的时候,你付出的努力、坚持和挣扎,其实没有人和你争属于"你的"的感觉和东西,就像无人和我争空空如也的早餐时段的午餐区一样,你想要的并不在别人的口袋里,你想要的其实正等着真正心仪她的人去宠幸。
所以,究竟什么是"我的"?我想起<小王子>里小王子看遍世界的新奇,在国王的玫瑰园并没有欣喜,因为那都不是他的,他唯一想起的是"他的"那一株玫瑰,他给她浇水、施肥、捉虫,虽然她还刺痛了他,但就是这个感受才是"我的"的归属感。
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小王子>会成为经典流传,我看到的是一本成人的情书而已,这里面我看到的关键词其实就是"我的玫瑰",是作者写给自己那位娇柔做作的情人的独白。但也就是因为这个独白,无论他的情人是否理解,在小王子的心里,她都是"他的",这才是重点,其他都是点缀而已。
如果理解"我的"的定义延展来说应该是一个"成为我的",那无论我们说"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公司"、"我的团队"等等,当我在说"我的"的时候,我知道我想到的是我要做什么,而非我要得到什么,如果一定要说得到,那就仅仅是得到一种"我的"的感觉,满足感、充实感和归属感。不是说归属于某个人、某个物、某个地方,而是归属于那一个连贯的时空流,它可能与某个人、某个事、某个地方有关,但是他们最多是一个载体,而不是属于"我的"的真正标的。
也真因为如此,我对身边的人都无期待和要求,而在意自己营造的"我的"归属感,所以,身边的人走了来了,来了又走了,我也只是看着而已。对与我有交集的人而言,这是他们受不了的、也是看不下去的,因为在她们眼里"在一起"就是要生生世世的感觉,我们无法与任何人生生世世在一起,因为我们甚至常常会把自己玩丢,又何况一个只见皮囊而不知心的人,下一刻彼此会去哪里,就连自己都不知道,又何尝知道对方的方向和路径,所以放下对人对事的执念,才有机会创造更多、更深"我的"的体验。也许这是人们此生唯一的意义。
当我们明白这个,身边的人离开我们就会坦然目送,即便是最亲近的人,无论伴侣有了新欢,还是孩子将会离家,你知道彼此都是人生旅程的路人,只是有人陪的久一点,有人只是点头之交而已。你就不会怒火中烧地无端责怪别人、自责自己、埋怨社会。
昨天和多多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只猫很可怜,死了挂在树上,我给多多说"我好想把它埋了",她说"你敢吗?",我说"我不敢。"她说"那就算了。"
你看,说那么多,我的力量也就只有说说而已,那还能控制什么或者主导什么?只能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在无人的地方走自己的路,在有人的地方好好走路,在人多的地方绕着走路,人生路漫漫,说长也短,稳稳地按着自己的节奏,大抵只能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