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炎说文】
迷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
杨晓炎
1849年12月22日,我想象中的俄罗斯上空乌云笼罩……陀思妥耶夫斯基(下简称“陀氏”)被带到行刑队面前,仅有几分几秒陀氏将人头落地!陀氏是俄国作家,他刚创作了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出版广获好评,得到别林斯基的赞赏。不久之后陀氏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陀氏非常喜欢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文章观点,并在小组上朗读,沙皇就凭他参加组织的“革命行动”,在1849年4月升天大街(圣彼得堡现名梅奥罗夫大街)被捕,牵涉反对沙皇政府被判死刑……正当行刑队准备执行时……突然出现一匹白马骑手大喊“停止执行,沙皇传旨……”,最后一刻陀氏从死刑改判四年苦役六年军役,沙皇为世人留下了陀氏创作的《死屋手记》(1860年)、《被欺凌与被凌辱的》(1861年)、《罪与罚》(1866年)、《白痴》(1868年)、《群魔》(1873年)、《少年》(1875年)、《卡拉玛佐夫兄弟》(1881年)7部长篇小说。这7部长篇小说全部是从“革命者”通过流放苦役成为“宗教者”创作的,陀氏在少年时,给哥哥写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是一个奥秘,我要解开这个谜。”,沙皇没有灭他的肉体,让他实现了愿望,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用毕生精力在小说的文本里寻找人类心灵深处的迷密,其实陀氏也是一团迷,提出了许多永恒的至今激动人心的问题,他是一位面向未来的作家,通过他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对话,展现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引起世界各地悄然兴起的一门新学问“陀氏学”,中国很早就译介了陀氏作品(耿济之等译),我最早看到的是人文版张守义设计的封面“陀氏选集”,现在已经有上译版娄译本,译林版臧译本还有其他各出版社相继出版他的全集。有时我几个不同的译本同时阅读,发现各人译风不一,注释详情不一,为了加深理解,反复查找资料,研究推敲,陀氏确实像迷一样的令人读不尽……
陀氏的家庭背景和他的生死感受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陀氏出生于1821年11月11日并不富裕的俄国一个医生家庭(许多文章误称富裕),七个孩子,他排名老二,9岁首发癫痫病之后不断发作伴其一生。1834年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文学是他天生的爱好,我相信他在这一段时间读了很多名著,一年后自动离职,专事文学创作。他妈妈死于肺结核(1837年),他父亲尽管有贵族头衔,却是个酒鬼,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1839年),死因不明。1842年陀氏受命成为中尉(有说是少尉),在1856年逗留库兹涅茨克期间与寡妇玛利亚·德米特里耶芙娜结婚,第一次婚姻并不幸福,玛1864年4月15日病逝,上帝倦顾他,找到了速记学校高材生安娜相识合作,中篇小说《赌徒》(1867年)一个月完成出版发行,同年2月15日和第二任妻子安娜结婚,美满幸福,陪伴到陀氏终身不改嫁,令托尔斯泰(下简称“托翁”)羡慕不已,“要是都像他妻子那样俄罗斯作家境况好多了……”,托翁晚年也是因妻子“三观不一”,而赌气离家出走,病死在寒冷的小驿站里……陀氏的出生家庭背景根本无法和托翁相比,托翁自己是伯爵,庄园的农奴有一千多,从小有家庭教师养生处优,他根本没有经历过陀氏的生死感受,陀氏在他《白痴》作品中借公爵梅思金口中讲述“五分钟的无限”与“一秒钟的无限”,“……只剩下5分钟可活了,不会更多,他告诉我,他觉得这五分钟内,他将度过这么长的生命历程,以至现在大可不必去考虑临终时的最后一刹那,因此他作了种种安排:他说好时间,规定用两分钟时间与同志们告别,然后再拿出两分钟最后一次反省一下自己,然后便最后一次看看周围……奇怪的是,在临刑前的最后几秒钟,很少有人昏过去,相反,这时脑子里特别灵活,大概活动得也最历害,就象一架开动的机器似的……就这么一直到最后四分之一秒钟,那时候,他的脑袋已经横放在断头墩上,在等候而且……他知道,会猛地一听到头上的铁索嗤溜一声向下滑落的声音!这一定听得见……当脑袋飞落的时候,大约有一秒钟的时间……(有兴趣读者可看《白痴》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4-76页),《白痴》至少有二个地方描述梅思金反复讲死刑及断头的情景,实际上就是表达陀氏在执行死刑一刹那的切身感受,托翁是写不出这些话的,有时我想沙皇真聪明,假设宣布执行死刑,突然在刑场上传旨改判,这让陀氏在心灵上造成重大的冲击远远超于灭于肉体的结果,也许沙皇觉得这个小组成员年轻,仅仅只是朗读书信而没用武力威胁沙皇政府,我有时天真的多么希望“十月革命”的契卡枪杀沙皇全家也像陀氏改判流放……然而暴力革命是残酷无情的……我认为:陀氏的家庭背景癫痫缠身及他亲历生死刹那,势必导致他创作的内在戏剧性和紧张气氛,他独特的经历是任何俄罗斯作家少见的,从而他的作品注定是“充满斗争”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