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科技术学校,学生一直奉行实用主义的教育宗旨……这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应该遗忘实用性的目标;而在大学里,我们就不能唯“实用主义”马首是瞻了。——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
由于缺乏可靠的教育规范,金钱日益成为影响大学决策的决定因素。大学口口声声的说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可他们真正关注的还是学校能盈利的商业活动。大学文化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是因为研究代替教学,成为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市场模式的大学”使得金钱扭曲了大学课程和学术追求的方向,虽然带给学生一些直接的好处,比如更精良的教学设施和更多的经费支持;但遗憾的是,学校对金钱的使用合理与否,都缺乏始终如一的原则,因此,学校也就无法向学生传递一贯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
要实现教育卓越,有赖于教育的多样性。因此,从1960年代开始,哈佛在招生时就已经不再看重学生家庭是否具备学费的支付能力,到2004年,贫困生可以不用交纳学费了。这个改革的出发点是向贫困家庭传递这样的信息,哈佛大学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这一政策显然赢得了大家的积极支持,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生源的竞争,虽然哈佛绝对不会承认。故此作者认为,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界,很难分清学校的政策是在遵循教育原则,还是仅仅为了自身利益。
但当学生到了学校之后,2005年,哈佛首次允许有经济能力的学生雇佣学生清洁工为其服务——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对于宿舍援助政策,从积极意义上看,哈佛让贫困生如愿以偿,以低廉的价格享受着高质量的服务。无论哈佛多么的不完美,至少学生不用每天为做出何种经济选择而犯愁。当然,学生毕业后回到现实世界中,或许现实世界与他们过去了解的世界截然不同。但是大学时光不是用来思考我们过去是谁,或者现在是谁,而是用来思考我们可能将来成为谁。大学生活中略带乌托邦式的氛围,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大学应该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鼓励他们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么残酷。但从另一面来看,哈佛的这种政策也在提醒学生他们的家庭出身,他们之间的差别原本是如此悬殊。更为致命的是,哈佛没有对这个政策进行解释,从而错失了一次教育学生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服务,人不应该被当作理性的经济人看待,可以享受作为人的待遇;对富裕生而言,可以教育他们收敛个人财富的优越感,平等的看待那些地位不同,却同意聪明的学生。
大学应该主导什么样的思想?埃利奥特认为:应该是追求最广博的文化,塑造和充实心灵,对学习的热爱不应夹杂功利目的。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用只是为谋生做准备。但事实上,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的现实是脱节的,哈佛十分强调通识教育的理念,本科生的职业主义倾向一直遭到猛烈的批判。但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课程和大学生活方式时,还是会考虑就业前景,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找到最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出于对未来的考虑,学生往往会选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虽然哈佛从未接受这个现实,但却一直困惑不已:究竟是否要为本科生开设实用性、职业性的学科,甚至到底要不要发展这些领域的学术知识?在这一点上,学生的目标与大学教育理想之间的矛盾随处可见。哈佛对实用知识的排斥,绝非新现象。
但是接受科学训练的多少与职业生涯机会的多少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坚持统一课程,还是推行选修课程,相信进入哈佛的学生并不是冲着学习实用知识而来的,他们也不会拘泥于未来就业。因此,哈佛仍然在坚持产生过凝聚力的教育目标。而对社会而言,当人们无法对这教育的高深内容提出质疑,教育目的又如此远离实际生活时,“选择”、“灵活性”和“指定选修课程”也只能成为探讨本科课程要求时唯一可以讨论的术语了。
康奈尔大学前校长罗德兹最近所言,大学教育应该提供“挣脱自我与时空束缚的自由”。故此作者认为,培养学生“对人类精神价值与意义的信仰”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不冲突。因此,如果哈佛能意识到教授传播的知识并非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学生也应该有机会学习一些实用知识,那么哈佛仍然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因为只有遵循这样简单的原则,教育的理想才得以延续,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肩负社会责任,并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