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驱动力》和《游戏改变世界》的读书笔记。《驱动力》和《游戏改变世界》其实讲了同一件事情: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可持续的参与投入。
以下是自己工作中对于以驱动力和游戏化思维在工作中的简单小应用。
简单说一下我的工作。目前所在的工作团队中,每个人有每个人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块,当有人的工作需要其他人配合时,有权调动团队中其他成员来配合。这种协作模式,如果不使用些技巧,很肯能会导致,其他配合你工作的团队成员对你分配的工作不上心,这只关乎人性,人们对于自己不是自愿参与、不对最终结果负责的工作缺少驱动力。于是问题关键点在于找到团队其他成员配合你工作的驱动力,所以有了下面的动作:
1.强调所配合工作的意义及目标,让他们有使命感和方向;
2.尽可能详细明确工作内容的具体步骤以及获取良好工作结果的注意事项,使得配合成员明确努力方向和拥有对良好工作结果的预期;
3.及时公开反馈每位团队成员的工作结果,使得他们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公开反馈结果也有寻求来自团队领导的外在激励的考虑;
4.由于每个人的所配合的内容都一样,设置一个工作结果的排行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寻求外在群体激励,满足成员寻求他人尊重的需求;
5.周会上,强调最终的结果在于大家的努力,使得参与配合工作的成员有成就感。
下面将介绍驱动和以驱动力为逻辑基础的游戏化思维,这样能够更好的将游戏化思维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种驱动力
生物冲动
人类作为动物本身生存下来的驱动力,人和其他动物之间没有区别。人主要实现生存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寻求奖励,避免惩罚
胡萝卜加大棒的外在驱动手段,其提出的假设前提是:人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人是经济人。
内在动机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是社会人,人除了对经济有寻求之外,还有寻求自我归属、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种驱动力与马斯洛的需求分层理论相照应,同时作用在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更容易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工作,内在动机的驱使能够产生最持久的驱动力。
创造型的工作需要具有更多内在驱动力的人,来自外部的奖励不能激发创意,反而会将原本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事情变成赚钱的差事,从而阻止灵感。有时候参与一些事情本身的巨大满足感远远胜过外在的物质奖励,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例如,谷歌有“20%时间”工作方式,允许工程师拿出20%的时间来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而往往员工利用20%时间成功的项目是没有薪酬的,谷歌的街景地图就是谷歌员工利用20%的时间产生的项目。
驱动力的利用,游戏化持续激发热情
在学习、生活、工作情景中采用游戏化的设计原则,在外在持续的激励下,激发内在驱动,使得参与者持续的投入参与,产生良好的使命感、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促成愿景和目标的完成。以下是游戏化思维的几个组成元素:
宏大的意义:所参与事件的具体情景(背景)产生的感觉。宏大的意义产生超越自身的强大愿景,使得参与者产生使命感、投入感,激发内在动机。这是也是为什么对于一些创业者而言,讲好一个故事是很重要的,因为好的故事代表伟大的愿景,不仅让投资者着迷,也让创业团队更有激情。当然作为个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事情与宏达的意义联系在一起,这不是一种自我欺骗,而是一种自我内在的激励。
目标:具体可达到的结果。目标的确定使得事件参与者有了具体努力的方向,方便参与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动作。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会将目标分为一个个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使得参与者不会被远大的目标吓住,保持对实现目标的期望。
规则:对参与者实现目标的限制。有些规则是客观存在的,而有些规则是为了使得目标的获得更具有挑战而主动设置的。
可操作性步骤:明确目标和限制的同时,也要制定明确清晰的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步骤,这样能够让参与者知道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实现下一个小目标,让参与者持续保持对实现下一个目标的渴望。成功的希望比成功本身更能产生激励。
反馈:在参与者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直接有效的反馈,是一种激励措施,使得参与者有获得感和参与感,还能够让参与者明确自己当前的处境,了解距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
群体激励:单个个体属于某一群体,个体有实现自我归属和寻求他人尊重的情感需求。当个体在群中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将不再是他自己,来自自我证明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驱动力将源源不断的驱使其努力。
游戏化思维的本质就是,营造具有宏大意义的情景,明确目标、分割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可操作的动作,并及时提供反馈,利用好群体激励,从而激发参与者外在和内在的驱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