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解榜,来说说网红榜。本周的网红榜上几乎没有一个锥子脸开淘宝店的网红,相反,知识网红和细分领域的网红占据了前五十名的大部分位置。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向深水区发展,网络内容和网络红人泥沙俱下的情况正在改观,公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受众分层和圈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发现,知识网红和专业网红日渐兴起,独特的魅力人格兼专业性或职业性,在一众淘宝范儿的网红中格外清新。
排在本期网红榜第3名的Papi酱,作为四个月涨粉300万的“2016年第一网红”,正儿八经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
而因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而走红的马薇薇,是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队主力三辩,排在本期网红榜的第41名。这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红靠的都不是颜值,而是三千弱水中的一瓢才华。
排在第10名的“局座”张召忠是一位“非主流”网红。面对B站上俯拾即是的恶搞,他顺水推舟,在自黑中传播自己的国防教育,用混搭的风格俘获众多90后的心。在泛娱乐八卦、心灵鸡汤的微信公众号中,张将军也算独树一帜,以至于好多人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唐国强老师开自媒体,毕竟他俩只要出现在B站,弹幕绝对糊满屏。
看到如此多的知识型网红霸榜,确实值得欢呼一下。新榜创始人徐达内说:“提供专业意见的内容型网红才是长盛不衰的,也是我们今天谈网红产业真正的价值。”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且不说卖货,就算在这个时代,在供给侧提高知识含量,并影响受众,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当前的“知识网红”仍然存在四个问题:
一、情绪优先,语不惊人死不休。排在第26名的咪蒙作为文学硕士、专栏作者,在韩寒的《独唱团》时期还只在小圈子有些名气,自嘲是“一群林志玲中的凤姐,一群金城武中的宋祖德”。
一转眼到了微信时代,文风突变,靠《致贱人》、《致low逼》等文章迅速走红,确实迎合了很多人藏在心中却又不便公开喊出来的愤怒和怨气,但也被人称为贩卖“毒鸡汤”,语不惊人死不休,过度情绪化,煽动人群间的对立。
二、零碎知识,提供的只是知识的幻影。最好的例子就是罗振宇和高晓松了。必须承认,这两个人在一众知识型网红中,绝对是领袖般的人物。但必须要提醒用户的是,真正要学习一个东西,只能靠自己系统性地去阅读和研究。说书类的节目,只是诱导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入口,提供的是知识的幻影,绝不等同于知识本身。
我们做媒体的经常讲,要懂得区分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哪些是思想,哪些是智慧。如果粉丝以为听到只言片语或几个历史故事就等同于知识,那绝对是误导。当然,如果有粉丝通过二位的节目对某些领域,诸如历史、政治或商业、哲学产生兴趣,进而系统性地去读书的话,尤其是读原版外文书籍,不啻为一件好事。
三、内容高度同质化,话题一窝蜂。拿英国公投脱欧举个例子吧,英国报姐、英国那些事儿、假装在纽约无不在搬运网络段子,并且观点几乎一模一样;再比如杨绛先生去世,所有意见领袖和公号似乎都要说几句,什么“大师不再”啊,“一个时代终结了”什么的,然后再把现在的学术界批判一番,最终说出那句百试不爽的名言“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都一个套路。如果没有原创思想和差异性,再多的知识网红也没有太大价值。
四、很多有干货的专业人士,淹没在网络内容的长尾之中。他们有着扎实的功力和系统的知识,由于缺乏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和推广能力而难以杀出重围,发挥不出优质内容应有的价值。加之能量守恒,干货多了自然速度上不去,他们缺乏快速的持续产出内容的能力,自然在互联网上不被大众所知。而这,显然需要借助一些机构和平台的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内容之外的事情,比如包装、传播、社群打造和商业价值的变现等等。
总体来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知识网红崛起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相信随着更多专业人士触网和更多机构和资本力量的介入,大浪淘沙,最终一定会留下一批有影响力、有价值的内容创新者。
本榜单根据6月24日至6月30日全网数据统计生成。其中社交指数根据关键词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得出;热评指数根据关键词在全网的点评、互动热度得出;搜索指数根据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的热度得出;今榜总指数根据关键词在社交、热评、搜索等三项指数加权综合得出。本榜单由今日排行榜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