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的方式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理解问题
(接上篇……)
3、被激怒的爸爸
现象描述:因为儿子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难过,因为儿子失去攻击力而愤怒。却惟独没有看到儿子的状态:身心反应暂停,关系暂停而僵化。
心理语言:给我打回去啊!你没看到她一副找打的样子吗?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你还能干什么!窝囊废,气死我了。
心理解读:爸爸这个时候完全陷在了自己的情绪当中。其实爸爸的心理逻辑是,人家都要你还击了,你还不赶紧去打,你真是不懂事!但他没有理解的是,对于儿子来说,女孩的攻击行为显然落在男孩的应对预期之外,他只能停下来调整自己,类似于死机重启的过程,他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反应:就是发生了什么。这个儿子正在努力的用暂停反应来避免卷入一场冲突之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瞥见:男孩正在把自己本能中的还击能力——攻击性隐藏起来,或者是因为隐藏过深过久,而来不及调动出来。
事实上,再补充一个理解,同等重要。如果儿子出手还击,就等同于一种照顾——别人用攻击的行为期待我还击我就这样做了,我就等于卷入到了那种战斗之中。用一种不惜失去自我、恨不得条件反射性的精神照顾——用更大的攻击去喂养那个“攻击者”的被关注欲。
心理成因:爸爸的愤怒情绪中包含两种感觉:委屈和恐惧。说清这两个感觉,我们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建构一下这个爸爸的成长过程
首先,这是一个不能承认自己的“软弱”的爸爸。平时尽可能压抑自己内心的软弱,这个软弱关联着婴儿时期的委屈感,这个委屈代表着内心得不到照顾和理解。这一系列失望和压抑转化出来就是愤怒:无限的期待,又无限的失望。
而如果我们能够去了解这位父亲的父亲,可能在儿子的心里也是一个软弱的父亲。这个软弱会表现在两个方面:情绪不稳定,加上对于孩子有理想化的期待。面对这样的父亲,儿子通常会选择忍受,长大成人后就是软弱而易怒。当成为爸爸之后,会努力去做一个好爸爸,但是又会经常忍不住对自己的孩子孩子和妻子发脾气,这时候他会更像他的父亲的样子。之后,他的孩子就会害怕他的这样子,这个时候他正在把他的儿子变成他当年的样子。这正是他感到恐惧的地方,就是他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像自己一样懦弱!这令人愤怒。
我们再来说这个忍受,就是儿子对于父亲的忍受。这个忍受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自我牺牲——对于自我需要的表达的丧失。孩子之所以会牺牲自己的需要去照顾父亲的感受,是因为,在孩子心里,如果不照顾父亲的感受,这个爸爸可能会死去,难受的死去,因为这个爸爸从心理上更像是一个小婴儿,当年没有被照顾好而发展长大起来的婴儿,需要儿子来照顾他继续长大。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牺牲自己的发展,选择来拯救爸爸。这个状态使孩子的发展被迫中断,连同攻击性也被剥夺了。他就必须像一个女性——母亲的角色去认同,去发展,以此支持爸爸。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同时,这也就让孩子再一次的变成了自己的父亲。
遗憾的是,父亲看不到这一点,可能也抗拒看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家庭中成年人的那些愤怒情绪,为什么孩子没有使用更加粗暴的方式呢?因为通常这些愤怒的人,在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非常疼爱孩子,孩子在心里需要依恋他们,就会想要保护自己的依恋对象,害怕让他们受伤,如果父母本身不够强大,经常情绪化,孩子也会倾向于觉得“是我伤害了他们,都是我不好”,这种压力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它会拒绝孩子的愤怒情绪,甚至是负面的感受,让孩子选择自我攻击,导致正常的攻击性无法发展起来。这个是爸爸和孩子共同的难题。但是爸爸面对孩子的时候,有机会释放情绪,但是孩子不可以。这是孩子会感到委屈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类爸爸通常会这样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们会说:不会啊,我在外面,谁要是敢欺负我,敢招惹我,我绝对不轻饶他!通常他们还会加上一句,我管你是谁,管你是男的女的!遇到弱者,这类爸爸倾向于这样思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请留意,这一类表达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结构:向攻击者认同!然后攻击弱小的人,就像是在恨自己内心的弱小。
而显然,上面事件中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像爸爸一样修炼成这种“一旦来犯,寸步不让”的高防御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预期,如果爸爸继续严加训练,或者我们一直训导孩子,打回去,给我打回去,不打回去就不要你了。我相信有一天这个男孩子也会成功的变成“谁惹我我决不轻饶”的样子。
但是这样好吗?最终无非是,变成了那个踢人的女孩的样子。我们说了,那是被家庭环境熏陶出来的“心理紧张度”很高的状态。这样的人在咨询里见过很多,虽然她们是成年人,但是我可以看到她们幼年的样子,仿佛就像是那个踢人的小女孩,很不安全,没有自信,人际关系失调,个人发展没有方向,只能强势逞能。
关键点:爸爸要看到的是,当孩子遭遇到攻击的时候,他就本能的使用了家庭里习得的方式来做出反应,这不是他的错。我相信爸爸并不是觉得孩子错了,他也不是觉得孩子不好,他就是愤怒,就是很痛苦,他控制不住。这个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系,而孩子正被这样的爸爸影响着,变成爸爸的翻版,爸爸其实是借着孩子表达着对自己的愤怒和痛苦。
4、同样被激怒的妈妈
现象描述:妈妈的做法是跑过去训斥那个女孩,谁让你踢人的?妈妈试图靠近那个攻击者,她被那个女孩成功地吸引过去了。
心理解读:你凭什么要踢我的孩子?你怎么能随便打人呢?是不是要我也打你你才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帮助理解:其实妈妈没有看到,这时候你的先生内心也有这样的冲动,他也同样对于那个女孩很生气,但是他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他没有策略,他只能压抑自己把注意力从那里转向自身,进而转向自己的儿子。这部分心理活动,被你的先生隐藏起来了。他希望借由孩子的出手还击来关注到那个攻击者,也希望借助孩子的还击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唯独失去了对孩子的帮助和支持。
其实父亲对于孩子的做法,让我看到了,那个时候父亲已经不再是个父亲,不再处于支持者的位置上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急坏了的小男孩,对着自己的孩子,就像是在期待自己的父亲强大一样喊:爸爸,打他啊,打啊!这是那个状态下的父亲的心理结构。可想而知,真正的儿子那个心理压力有多大,多委屈。
咨询师支持:妈妈的做法是更加的靠近孩子一些,因为妈妈主动去指责了攻击者,等于替代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做出了一部分回应。但是爸爸呵斥妈妈: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实这番话就像是当初他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支持时暗暗告诫自己的一样:看来我只能依靠我自己,谁也不可靠,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帮助我,支持我!这是爸爸一直以来的心理语言。
妈妈当时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有帮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具体的支持孩子的心理发展。我必须再进一步猜测,在家里是不是这个爸爸也经常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妈妈会在旁边帮助孩子做些支持!其实这个支持就像是当年你的老公缺乏的这部分支持,可以想象,他的母亲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支持过他。而你可以这样支持你的儿子,这是你的儿子与爸爸不同的部分。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更大的困境来自于他的僵化反应。就是那个时候你的孩子愣住了,被这个女孩突然的袭击给弄懵了,就像是我们玩的那个木头人的游戏一样。这个冰冻的状态是我们要理解的关键:失去自发性,创造性和连续性也同时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心理体验。我相信如果冷静下来梳理,爸爸是明白这个体验的。而显然这个不是由那个女孩引发的反应,而是作为一个内心的问题被暴露出来。所以,你说让他打回去,等于是强行让他继续按你的套路去游戏,而他已经失去了自我调整能力的时候,这个命令以及呵斥对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关键点:这个事件呈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时候女性在家庭中处于情感和情绪的支撑位置,而男性处于弱势和需要支持的状态,这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女性更愿意来到心理咨询当中,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帮助自己来维护和确保家庭关系的协调运行。
5、建议妈妈的处理措施:
第一步,首先观察孩子的反应,靠近孩子,询问孩子的感受:疼吗?
第二步,跟孩子说:因为你完全没有想到对方会这样做,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你一下子呆住了,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三步,继续说:我知道,爸爸那个时候大声呵斥你,你很委屈,关于这部分应该是爸爸妈妈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早一些时候教会你要如何应对这种事情;
第四步,跟爸爸沟通。跟爸爸说:我知道你也很心疼孩子,我也理解你希望孩子能够保护自己,但是显然我们缺乏更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变得勇敢,这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第六步,继续向爸爸表示理解:你现在的情绪我能够理解,我相信孩子也可以理解一部分,但是情绪是不能帮助到孩子的,情绪只会给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他现在需要我们的支持,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第七步,夫妻需要共同去探讨:如果孩子说了我们不喜欢的话,我们是否也像这个女孩一样敏感的攻击了他?而如果他想要反驳回来,或者回击我们,我们能在多大尺度上允许他。
(完)
作者:张晋岗(钢子老师)
厦门格铼海曼心理咨询机构
钢子老师工作室主任咨询师
2017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