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与心理学
村上春树将故事比作梦境的手法的确值得玩味,自从弗洛伊德在1900年写就《梦的解析》以来,心理学尤其是深层心理学研究,都与梦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诚如弗洛伊德所言,梦是通向潜意识的必由之路。
如果故事也具有梦的属性,那么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心理治疗方面,对梦的解释及相关理论也应同样适用于故事世界及其中事物。
因此,荣格派心理分析几乎都以梦境分析为主。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村上春树作品会随之产生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在村上春树作品中“自我”这一存在并不重要。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被故事的洪流所逐渐吞没,就连作者本人也在反复强调这一特点。
村上春树认为日本江户时期的小说《雨月物语》对于穿越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描写十分自然,而现代小说则妄图通过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来强行剥离存在于现代式自我的独立的精神活动。
但是,对于个体穿行于不同空间的作品而言,现代式自我并不那么重要。
创立于现代的深层心理学非常重视潜意识,但始终以自我及自我意识为前提,来探讨与之对立的潜意识。
例如,精神分析中极为重要的“抗拒”一词即指自我对潜意识侵入意识时所表现出的反抗与排斥。
用精神分析处理这种对立竞争关系易如反掌,这也是心理治疗的关键。
总而言之,重要的并非是潜意识本身,而是纠结在自我与潜意识节点的矛盾与抗拒。
然而,很多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个体,在未发生任何矛盾与抗拒时就进入了另一空间,或忽然消失不见,对此精神分析就显得束手无策。
此时,村上春树的那个关于房子的比喻或许能派上用场。村上春树在其他访谈中也谈到每个人就像一栋二层小楼,除了客厅、卧室之外,还有不为人知的地下室。他甚至认为,“在每个地下室下层,还存在另一个不同的地下室。”
村上春树指出,日本现代小说中的现代式自我大多太过表面化,还只停留在地下一层的水平。
他认为借用文学手段进行心理学分析,即便能捕捉到深层心理学中个体与自我的心理现象,也只是停留在地下一层而无法深入地下二层。目前,这种说法普遍获得了认同。
那么,利用荣格的理论,能否准确把握村上春树世界呢?其实村上春树对于地下二层的隐喻,曾直接导致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因为荣格也做过一个关于房子的梦。
1909年荣格与弗洛伊德一起前往美国讲学,在旅途中两人对彼此的梦境进行了分析。
其中荣格讲到,当他在梦中沿着自家二层小楼不断下行时,所处时代也一次穿越回过去。
梦境伊始,荣格身处一个洛可可式的大厅里,虽然他对这个房间很满意,但仍十分想知道楼下的样子。于是他走下楼梯来到了15至16世纪的房间,正当他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时,突然发现了通往地下室的石阶。
处于罗马时代的地下室让荣格兴致盎然,他仔细观察又发现了地板上的铁环,于是他拉动铁环后,看到了通往下一层房间的石梯。
他继续往下走,进入了一个低矮的石洞,那里散落着一些象征着原始文明的骨片、陶片,同时荣格还发现了两片中部断裂的人类头盖骨。
由此荣格得出结论:在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个人潜意识中,还存在着如同梦中地下室一样的深层潜意识,这是人类潜意识的普遍状态。
虽然多数深层心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村上春树的“地下二层”,但荣格的理论却可以给出答案。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荣格认为在个人的深层潜意识中,存在着层次分明的集体潜意识。
虽然此观点局部适用于村上春树的“地下二层”比喻,但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世界并不完全吻合。
因为村上春树在其他访谈中提到,个体偶然闯入地下的“隐秘异空间”,而那些空间未必就是层次分明的结构。
即便用系统化象征的观点来解释村上春树的空间,也只能说清一些表层含义而无法诠释整个作品内容。
正如加藤典洋所言,使用隐喻及象征意义来解读村上春树作品,未免显得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