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在北京坐公交车,到了鸟巢那一站,车停了。
我突然听见,公交车前门处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
抬眼望去,我看到一个男人带着一个边哭边喊“妈妈”的小男孩,从前门上车了。几乎同时地,一个女人从后门上来,挤过人群,冲到小男孩面前。
小男孩一把抱住妈妈,抽泣不止。妈妈拍拍他,说:“妈妈只是从后门上来了呀,别哭啦。”
原来,爸爸带着小男孩从前门上了车,而妈妈看前门人比较多,就从后门上来了。
妈妈不过消失了短短几秒钟,小男孩的脸上却写满了绝望;即使后来妈妈出现,也没能立即平复他的心情。
我当下觉得这场景熟悉,想起我3岁时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是自己真记得,还是因为妈妈反复提起,才让我脑中有了这个画面。
那天晚上,爸妈要从爷爷奶奶家搬出来,新家和奶奶家大约五、六公里。爸妈把7岁的姐姐和3岁的我一起送到新家,再去奶奶家运行李过来。
但是,妈妈离开的时候,我拼命地哭,不管妈妈怎么跟我保证“马上回来”,都没有用。
我仿佛还能回忆起那种伤心透顶的感觉,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
终于,妈妈没有丢下我,她把我放在自行车后座,来回运行李跑了好几趟。听妈妈说,我中途还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了。
妈妈每次提起这件事,都说:“摔得好!谁让你非要跟着。”(我想问,真是亲妈吗?)
不过,我那时必定是摔得心甘情愿的。毕竟,我“确认”了妈妈对我的爱。
孩子学会了走路,也就意味着开始离开妈妈的怀抱。
这时,孩子既想探索世界,又很不安心,他们想要确认:即使我已离开妈妈的怀抱,妈妈也依然爱着我,就像以前一样。
所以,孩子每过一会儿,就又渴望回到妈妈的怀抱,想和妈妈黏在一起,以“确认”妈妈的爱。
年幼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完全理解妈妈走了还会回来;跟妈妈分开,真的令他们难以忍受。所以,公交车上那个小男孩才会如此崩溃。
妈妈回应孩子对爱的确认,是十分必要的。
妈妈是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后,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人(也可能是其他养育者)。
如果妈妈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充分回应了孩子对自己的需要,孩子就会第一次体验被爱的感觉。
因为感受到自己不因任何外在条件,只因为自己的存在,就得到了无条件的爱,从而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也是值得被爱的。
母亲的爱,是我们喜欢自己的重要基础。
我有位朋友,平时从不化妆。
有一天她化了淡妆,照照镜子,对自己很满意。当天晚上,她对我说:“我感到今天化妆后,所有人都对我好好啊!”
我也有过类似感受。
不过,在我看来,她不过是把脸抹白了一点,画了眉,容貌并无明显变化。
真正发生变化的,是她的心。
因为那天她对自己感到满意,相信自己是美的。带着这样的“自信”,出去与人交往时,也相信别人是喜欢她的,就以更开放的心去对待别人,而别人也回馈给她更多善意。
可见,喜欢自己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请无条件地给予孩子情感关怀,不要拒绝孩子对你“爱的确认”。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另一半,希望你能找到那个无条件接纳你、爱你的人,Ta让你轻松自由,仿佛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安全,不会让你感到焦虑。
当你体会到这种真实的被爱的感觉,将会觉得自己更加可爱,也更愿意打开自己的心,去爱这世上其他的人。
一旦有一天,你真正学会了爱,就不再依赖于别人给予你爱,因为你已有爱的能力。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