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你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在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理性交流”的结尾,面对配偶的诘问,青羊区居民周先生陷入了沉思…
我就是周先生,家住成都市青羊区,职业是航空工程师。在三十多年的个人生活中,我一直沐浴在“理性之光”的温暖之下。自从进入了社会与家庭生活,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人很多时候竟然忽略甚至是拒绝理性思维的滋养,而且似乎也没有营养不良。反观自身平庸的现状,“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反复思考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知道了这些,我可以写下来。
所以这个文集的主题是:弘扬理性之光。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性?人为什么应该追求理性?怎么生活才算是理性呢?在回答这些理性的问题之前,必须先做一个理论铺垫,那就是进化论。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有几个理论思想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大致掌握的,进化论无疑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以一个外行的理解,简单介绍进化论的基本思想,为之后深入讨论理性问题做好铺垫。
二、基因和遗传
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里面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里有一种叫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又叫基因。基因本质上是信息,而不是物质。就像一段程序代码,可以用手写在纸上,也可以用键盘敲到电脑里,可以写成C语言,也可以用python…最关键的是这段代码所蕴含的特定逻辑信息,而不在于表达信息的具体形式。调用一段“播放器”的代码,可以运行一个听歌的应用程序,执行一段“黑眼睛基因”也可以带给人黑色的眼睛,专业术语叫做“表达出某某性状”。代码控制设备的程序运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表达。
基因可以遗传。黑眼睛父母生下黑眼睛孩子,是因为父母通过生殖细胞把“黑眼睛基因”传递给了孩子,然后“黑眼睛基因”指导孩子长出了黑色的眼睛。
可以遗传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即使你酷爱举铁、臂力过人,也不会生出“大力水手”来,这是因为后天千百次的举铁虽然强壮了你的肌肉,但是并没有改变你生殖细胞里的基因,因此麒麟臂这项性状不能够遗传。不过,也用不着太遗憾,也许你已经遗传给了他一种“爱锻炼”的基因。相反的,二战后广岛新生儿的畸形率上升,正是因为核辐射破坏了父母的生殖细胞,而其中“受伤”的基因被遗传给了孩子,进而表现出不好的性状。
实际上,很少有性状是由单独的某个基因决定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生物的特定性状都与体内的多个基因相互关联着,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基因还会“休眠”或者“被激活”…还是把这些深入的探索留给专业人士吧,你只需要记住: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表达的可遗传物质(信息)。
三、随机和定向
在了解基因是什么之后,我们把视野从个体扩展到种族,从遗传延伸到繁衍。再忽略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等等恼人的细节。用一句话概括:基因在复制时可能出错,在遗传时又会重组。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个物种的基因大体上很稳定,在局部又会有变异。变异的基因会让个体产生新的性状,如果新性状给“主人”带来生存优势,让主人能够更高效地繁殖出更多的后代,那这种基因就会随着后代们散播开来。反之,如果新性状带来的是令主人断后的生殖劣势,那这段新基因自然也就跟着剧终了。
假如有长颈鹿变异出了“短脖子”基因,它会因为食物匮乏,熬不到性成熟期就带着“短脖子”基因无后而亡。相反,假如有长颈鹿变异出了“更长脖子”基因,它会吃得更饱,生下更多的“更长脖子”宝宝,这些宝宝又会比“普通长脖子”宝宝更有优势,从而再生下更多的孙子辈。经过多代的竞争,长颈鹿这个族群的脖子就会越来越长,也就是说环境选择出了“长脖子”基因,淘汰掉了“短脖子”基因。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长颈鹿每天做拉伸运动还是虔诚祷告,都不能增加变异出“更长脖子”基因的概率。基因变异没有指定的方向,可以说全凭运气。而且变异是好还是坏,取决于特定的环境。“短脖子”基因在草原上是毁灭性的,但是如果出现在灌木丛里也许就是优越的变异。
到这里,你已经理解了进化论的八字真言:随机变异,定向选择。还有一个更中国风的版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也许已经发觉,叫“进化论”似乎有些不妥,因为“进化”暗示了不会“退化”,用词主观色彩浓郁。更加客观的表达应该是:演化论。毕竟进化或者说演化这事儿类似于婚恋,这不是个好坏、是非或者对错的问题,这主要是个适不适合的问题。
至此,我们已经厘清了小小的基因与大大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大自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因就像是这台戏的主演。而生命或者说生物个体不过是承载基因的容器,如同群众演员,默默无闻地服务于主演和剧情。
渐渐地,群演们有了更多的要求,不再甘愿仅仅充当背景板,尤其是一个后期才进组的叫做“人类”的龙套,更是赤裸裸地跳出来叫板基因主角…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周工讲理》:用理工科思维生活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