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性的东西大都是对生活的归纳总结。似乎生活化的言语太糙了,对一些道理我们只能似懂非懂,而理论化后的精致才是至理名言,让我们大梦初醒。
其实不然,只是理论更善于运用逻辑关系,切中要害,让我直视问题的核心。比如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些都可以简化为四个字:标准思维。
记得上体育课时,每次长跑要分组考试,一些女生总希望能和跑得快的同学分在一组,因为有着前面同学的带领,后面的她们会跑得更拼命,成绩也会不错。我的长跑是不错的,但跑在前面的我成绩从没有突破,倒是后面紧追着我的女生常能从及格刷上良好。因为我成了他们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离我们有一段距离的,但却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需要储备一定的知识,累积一定的经验,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一次次向着目标冲击。
然而这段距离并不好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也正是这些考验在我们达成目标的同时也迫使我们修炼了自身。
还有这么个故事,一个男孩向妈妈坦白自己是同性恋,妈妈被儿子的恋情惊吓到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和阻止,儿子也表示了他的坚决。过来一阵子,儿子和妈妈说他想通了,现在在与一位女生交往,女孩很漂亮,也很懂事,就是有纹身,还会抽烟。但妈妈什么也没说的就满口答应了儿子与女生的交往,还催促他们早日步入婚姻的殿堂。
我想若是正常思维的话,一个抽烟且带着纹身的女孩因为世俗的偏见,妈妈一定会有所顾虑的,但较之同性恋这个标准,女孩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标准思维不只是直接的向前或向上的一个进取和改变;它有时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一种思考角度的转变。但不管是哪种方式,它的结果都是一样,让我们变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