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孩子都无条件的爱着父母
“儿子有次问我,世界上最小的是什么?”我很不耐烦的说不知道,然后他跟我说,"世界上最小的就是我的心,因为我的心里只装得下一个妈妈。”
看到一个妈妈在群里的分享,一下子被击中,这孩子是吃可爱豆长大的吗?隔着屏幕仿佛看到她骄傲的笑着。
你,有没有因为孩子的一句话,感觉心都被融化啦!老娘所有的辛苦都值啦!我家宝宝是全天下最可爱的!
近日,孙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小花妹妹搂着爸爸的脖子对他说:爸爸你是我的空气……这算是父女间的土味情话吗?
对此,孙俪猜测可能是小花听了她那首歌《爱如空气》。这样的表白,估计任何一个老父亲,听到后都会老泪纵横。
孩子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就能戳中你的泪点,让你体验为人父母的幸福。
即使上一秒挨了一顿揍,脸上挂着泪,还是会特别认真的说“妈妈,我好爱你”,让你心疼又惭愧。
网上曾有个视频,是妈妈与宝贝互相评分。
主持人问妈妈们:如果十分满分,你给自己的孩子打几分?妈妈们给了5到8不同的分。
然而同样的问题问孩子,孩子们全部给自己的妈妈满分10分。
挑食、贪玩、不听话的孩子在妈妈的标准里,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而孩子的感情是纯粹的,无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怎样,都不会折损分毫。
有时候,不是我们教孩子如何去爱,而是孩子教会我们什么是爱。
02
小孩都懂的道理,大人却总弄不明白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看上去,他们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带给我们生命的真相。
“宝宝,粑粑心情不好,你安慰我一下”
“你打死人了吗?”
“没有啊”
“你被人打死了吗?”
“也没有啊”
“那你还有什么心情不好的?”
宝爸一时语塞,原来三十而立的智慧竟比不过这乳臭未干的毛蛋孩子。
小孩子懂什么,大人总以为自己聪明。
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正是我们的老师,小朋友的世界里有很多大人都不懂的道理,试着学习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似乎一切都变得简单、纯净。
小孩不经意的“点拨”,就让我们从混沌和麻木中清醒过来。
“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和妈妈一起骑自行车。”
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做再小的事都是幸福的。
有些简单质朴的道理,孩子的理解比我们更加通透,提醒着我们去找回那些在世事和忙碌中丢失的东西。
03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敏感懂事
有一位宝妈讲述了这样的经历:
自己和老公在家经常玩手机, 一次四岁的宝宝自己玩了一会儿,突然走到他们跟前,很认真的说:“爸爸妈妈,当你们的女儿感觉不是很开心。”
当时宝妈还有点生气。但视线还是没离开手机,随便应付了一问:“那你想当谁的女儿呢?”
孩子说:“我不想当谁的女儿,我想当你和爸爸的手机。”
敏感的孩子在需求得不到回应,关注缺失的情况下,才会冒出“想变成手机”这样的话。因为大人已经给他造成了这样的认知,手机才是爸妈的宝贝,只有变成手机才能受到关爱。
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其实是,他渴望陪伴,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是在唤醒大人对于陪伴的认识。
陈丹青曾经说过,孩子本身就是灵性。这种“灵”就在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上,远比我们要敏锐和形象。
关注孩子,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口号中。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话语,重视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传递出的意义,去思考分析孩子话语背后的心理,剖析孩子行为发生的原因,用心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04
孩子的言语,暴露了你家的教养
“我把他推下去又怎么样,反正我才10岁。”
两个小男孩玩着玩着,因为一点事情吵起来了,互相有点生气,然后有一个男孩突然就跑过去要把另一个男孩推到水里。
老师看到后吓了一跳,赶紧拉住。问那个熊孩子,“你为什么要把他推到水里?水这么深,他掉下去受伤了怎么办!”
熊孩子满不在乎的说:“我把他推下去又怎么样,反正我才10岁,我妈说我是未成年,做什么都有保护,警察也不会来抓我的。”
一时间心惊肉跳。
这个孩子敢明目张胆实施伤害行为,还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正来自其妈妈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偏颇教育,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祸源。
这时候,童言无忌也并不能成为永久的赦免权,以此帮熊孩子开脱。
谁说童言无忌,别人就不必在意。
说出来的是孩子,暴露的是父母耳濡目染的言行教育,是尊重和教养的问题。
“我自知我妈语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她的语言习惯,无意识的时候也会把情绪带到话语里,一字一句都在伤人.......我知道这样下去只会把爱的人推得越来越远,可我难以自控。”一位成年人这样讲述母亲的言语对自己成年后的影响。
别动不动就用脏话骂人,也也不要随意评判别人。
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被孩子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也会养成他们的性格和品德。
很多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对于童言,一笑置之,便没了然后,才是大人们的失职。
学会倾听,不只是耳朵的事,也不只是头脑的事,它需要心灵参与其中。
在觉察中反思、改进,才会让我们与孩子的距离走的更近,这才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