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为和新同桌之间的一些小问题,跟对方家长沟通。
不得不说,现在家长素质都挺高的。对方很快表达了歉意,又说自己孩子其实也很胆小善良。这我认同,其实都是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只不过那小子下手有些重而已。
可能是为了进一步表达歉意,对方竟然恭维起来,大意是你家娃是学霸,各方面都很优秀,一定让我们家小子多跟你娃儿学习……
不得不说,我听得真是爽极了。这是中年妇女人所共知的俗气和虚荣。
我马上笑呵呵地跑去问娃:哇,你是学霸耶?真的吗?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说?
娃儿眼都没抬一下:你很得意是不是?还在那儿故意问……
好吧,我的确是怀着虚荣来反思这个事儿:
一年级考试全班几乎都是100分,其实可可还考过几次八九十;
老师基本没怎么公开表扬过班里孩子,即使有也是书写漂亮的,我们从未上过榜;
本学期实行发言表扬,我们一次都没举过手;
家长之间不熟悉,更没有孩子学习方面的热络交流。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两任同桌家长都不吝赞美,说我们家可可是小学霸?
莫非这就是个家长社交词汇,我下次也得学着用?
不不不,虚荣心告诉我,还是有些蛛丝马迹的。
去年元旦,可可一口气朗诵《春江花月夜》,语文老师说“我都背不全”呢;
一年级看图写话几乎每次都是范文全班念,以至于后来她不好意思不想被老师念;
上次班会,她是唯一一个同时被语文数学两位老师点名表扬的娃儿。表扬理由是:专注的眼神。
前面几项我并不得意,诗是我教的,作文是我指导的,只要听话,总能学会的。
但时刻保持专注求知的小眼神,并让老师都注意到,这对一个一年级的娃儿来说,有多么难能可贵么!
为什么专注?不是来自外界的强迫,而是内心的秩序和需要。
某种程度上也许是遗传。
以前上班不久,一上级领导来视察,会议桌上唾沫横飞纵横捭阖。为了从他无限吹牛的话语里听出条理,待会发新闻要用,我不得不用求知的小眼神全程盯紧了他。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我们这儿有个认真的工作人员。但也仅此而已。
如今,娃儿的学习状态,我大致是满意的。就因为这份专注。
至于她上了几个培训班、喜不喜欢看书、计算老是出错之类的,我还真不是太在意。
蒙特梭利有言,专注是源于内心的秩序感。她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她内心有天然的活泼的内生动力。
我要做的,是把习惯培养好,在兴趣上推一把,进一步引导,拓宽她的眼界和思维。
比如,不爱看书,那就听书吧!听什么?基本上不大干预。但是对于小学生中极其流行又容易滑入恶俗的儿童读物,我早早地打了预防针。她再爱米小圈,也架不住我天天有意的诋毁,于是她渐渐不去听了。
我在她的床头摆满了经典儿童读物,她不愿意看,但偶尔看到背面推荐,什么啊《百万英镑》《八十天环游地球》《吹牛大王历险记》之类的,很感兴趣,就自己去平板里语音搜索,然后一路听下来,也积累了不少。
据说现在学校减负,作业减少,家长都焦虑了。我可能是心比较大的家长。最近删了不少学习群家长群,世界瞬间安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