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看到后一琢磨,可能有这种经历的人也没有多少,就说说自己的体验吧。
我的高中母校没有多著名,但也符合“高中比大学有名”这个条件,至少是高中要比大学“优秀”。
高中母校为省会名校,省教育厅直属,算得上全国知名吧。也颇有些渊源底蕴,首任校长由副省长兼任。高三时恰逢校庆60周年,教学楼上挂满了国内知名高校的庆贺条幅,来了好几位院士毕业生。
大学母校为省会普通一本院校,非985、211,省部共建,以省教育厅管理为主(居然是一个主管单位)。虽然有强势一流学科,但我本科并没有考上那个学院(就是这么渣)。我大一时恰逢校庆60周年,场面可能还略逊色于高中校庆。纯本校培养且全职在校工作的院士只有1名。
记得高二某堂数学课上,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除非同学们以后考到清北复交这类档次的学校,不然,你现在置身的环境可能是你一生中身处的最优秀环境,你现在身边坐着的人可能是你一生中遇到的最优秀的人。”当时听老师这么说还不以为意,时隔快10年,自己也经历了一些小小的起落,对老师的话还是有些感同身受的。但我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浅薄的见解。
高中比大学有名,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大部分高中同学出身中产家庭,父母是知识分子,甚至是某领域比较出众成功有地位的人物(省市范围内)。稍逊色一点儿的,也至少来自省会城市温饱不愁的工薪家庭,家中独子。高中同学视野开阔、资源雄厚,个人资质也很优秀,有学习的头脑,也很多才多艺,爱好涉猎广泛。毕业后,国内顶尖/高水平/一流/知名大学是主要去向,我这样的学渣拖了好几条后腿。从这些优秀的同龄人身上,我学到、见识到许多。
上大学后,大部分同学出身3、4线城市或农村家庭,父母是普通工人或农民,家中独子的比例要比高中小不少。犹记大一时听室友讲她19岁的小学同学当妈、先办婚礼再生孩子最后到法定结婚年龄才领证这些事,我仿佛在听天方夜谭,而她司空见惯。那个镇子离省会的地理距离只有80多公里,但对彼时的我来说,这是一个比1700多公里外的上海更加陌生的世界。
每年学期、假期刚开始的那段时光,我都处于比较“精神分裂”的状态。大学圈子和高中圈子,经历谈吐、吃穿用度、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都不太一样,我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呆久了,转换到另一个还得需要一点“适应过程”。
诚然,更优秀的人,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拥有更多的资源,去过更多的地方,有更特别的经历,这是更大的世界,但也只是“一种”大世界。还有一个大世界,可能是“高中很好大学也很好”,或者是“高中很好大学更好”的人看不到的,一个更现实、更多人、更基层、更复杂的大世界。在大学,我有了不同于之前18年的视角,也才知晓生活的不易,懂得脚踏实地的道理。
譬如我的一位大学室友,她无心的一句话,我有心地记到现在:如果我家就我一个孩子,我也能有iPhone、iPad。确实,她的父母要给她要新婚的哥哥攒钱买房子。而同期,聚会时我遇到的一部分高中同学,iPhone已换了下一代。
譬如在“史上最难就业”的毕业季,不少大学同学改行转投银行业,早出晚归背题,最终也不一定得到offer。而一些高中同学的父辈已根植于银行业数十年,在父辈的指点下,进入三大行都不是问题。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相差无几。
不论是物质财富的显性资源,还是人脉见识等隐性资源,家庭纵使能给孩子同样的爱,却不一定能给孩子一样的未来。这一残酷的现实,我近距离感受过。我无意比较两者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在我眼里,我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在大学里,我知道还有同龄人这么顾家,体谅父母的不易,承担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孤身在外地打拼,突破自己原有的限制不断向上努力。大学生活,让我能够沉下去、接地气,让我更加朴实,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然,并不是我的高中同学家庭都很优渥,也不是我的所有大学同学都出身“寒门”,但是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被不同的“阶层”占有的比例相差有多大,这在当下已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社会问题了。
高中比大学有名,让我品尝沉浮的苦甜。从小到大,父母呵护着我,我也听老师的话,在家庭和学校中,我一直是顺境,没有遇到过挫折,有困厄也会有人帮我扛下来。高考失利这件事,是我彼时年少轻狂,没有对自身清醒的认识,没有对高考清醒的认识。
我觉得,我都不算是高考“失利”,我真的就是这个水平,这是我高中三年自己作妖作下的苦果。虽然个中缘由,可以另写一篇文章来分析、来反思,但最终的结果与责任,要我自己面对与承担。想当年我从一刚办学的民办初中,领跑逆袭到我的高中,可谓“从地上到天上”;从我的高中来到我的大学,又可谓“从天上到地上”。
我无意美化我的失败,但一路顺境的我,在年轻的时候能有这么一次稍微大一点儿的逆境,也挺好的,虽然付出的代价很沉重,有可能是我的未来。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标签可以贴一时,但不会贴一世。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自恃名校学生的身份,却没有得名校文化的浸染,毕业后名校的光环也会很快消失。羞于启齿普通学校的出身,但若能做到扎扎实实脚踏实地,普通母校带给你的,也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多。
一个人的一生有80年那么长,名校不名校的标签,真正可以贴在身上的时候,也不过3、5年而已。重要的不是现在的或曾经的那个身份,而是是否能够带着母校给的知识、打的烙印,继续心怀光明,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