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讨论育儿方式的实践性书籍。所提的措施均针对当今“过剩”的社会。做父母“不简单”,所以我们需要“简化”孩子的世界。
一、情绪发烧
孩子们被过多的物质快速的生活和过多的压力推着前行时所出现的问题。
1.处理“情绪发烧”的第一步是“发现”,忽视或不顾情况会变得更糟,或者变成另一种更强化的表现方式。
2.处理情绪发烧,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的短暂休息”。要依赖孩子自己走出情绪的低谷,规范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能量。
3.情绪发烧的孩子也需要照顾。
(1) “停下来”是必须的。
(2)与父母一对一地相处
(3) “简化”是父母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援助。
4.情绪发烧就像病毒,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和延续的时间。父母要做的是停下来,给孩子必要的关注,陪着孩子走过必须面对的一切。
5.从情绪发烧走出来的孩子将会变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
二、为什么要简化
1.简化孩子的世界,为积极改变与成长铺路。
(1)现代社会的“太多”:“过多的物质、过多的选择、过多的资讯、过度的快速”。
(2)大人与孩子童年的步调差异越来越大。孩子没有时间和空间享受本该快乐的童年。
(3)简化可以保护孩子们所必需的、缓慢的成长环境,让它们很好地“发现自己”。
(4)受保护的童年让孩子能缓慢地发展出他们自己的个性、幸福感和韧性。
(5)孩子行为方面的不良倾向可以通过“创造平静”来抚慰和放松。
2.简化从梦想开始,大人要怀着对童年的尊敬之心,而非对这个时代的痛恨和恐惧。
(1)对家庭的梦想可以告诉你,在承担建立家庭的大任之前,什么是你最珍重的东西。
(2)在梦想和担心之间的就是答案:那个将梦想带进现实、简化开始的地方。
3.要想做改变,首先要关注两点:
哪些“重要”,哪些“可行”
实际上看起来最重要的都不是最可行的,而最可行的才是真正的着手点。
4.简化触发改变,将日常生活重新调整到与希望相同的起跑线上;简化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让家庭走上一种更有规律的、更以孩子为中心的模式。
三、简化四维度之“环境”
1.“过多的东西”令孩子“受之无愧”,让孩子面对“过多选择”。如果你给孩子越来越少的复杂,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兴趣、更加专注,就会养成真正的专注力。孩子想象力与生俱来,但需要不受限制的时间感和轻松感来激发。
2.玩具:简化玩具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玩具“数量”和“复杂程度”
(1)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要长期保留,因为他们对于孩子有特殊的意义。
(2)对于不一定要留下来的玩具,可以暂时收起来,以后可以和留在房间内的玩具做交换。
(3)需要扔掉的玩具:
3.玩耍:让玩耍自然发生,这样孩子的大脑和身体才能正常发展,才能形成好奇心、注意力、毅力、意志力。
(1)“假装”是一种有开放式结局的玩耍方法。孩子要做出自主选择,这有助于形成自主的个性,长大后不容易被动地接受其他人包装好的观念和思想。
(2)玩耍是体验而不是娱乐,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世界联系,而不容易感到精神超载。
(3)让孩子经常参与日常家务劳动,能让孩子变成有能力、有自主性的行动者。
(4)让孩子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大自然,这是缓解现在社会压力的良药。
(5)父母经常参与到孩子的玩耍中,能帮助孩子建立感受,为将来的社交打下基础。
(6)运动帮助孩子建立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也能让孩子的人际关系更为健康。
(7)孩子需要创造和艺术,做手工是孩子们最初的艺术创作方式。
4.书:父母要对阅读的价值要绝对肯定,要让孩子珍惜书。
(1)8岁以前的孩子,房间内的书应该保持在12本以下,然后不定期地更换
(2)让孩子去享受阅读每一本书的乐趣,给孩子留下想象空间,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4)孩子需要时间来深入和重复的阅读。帮助孩子将所学到的东西和自己融合在一起。
(5)判断孩子的书是否合适,可以看它启发了什么玩耍方式:是否玩得很投入?互动是否良好?还是导致更多的侵犯性行为?
5.孩子的衣服:把孩子衣服数量减少到一种方便管理和收纳的组合。可供选择的衣服越少,着装的过程就越简化。
(1)简化孩子的衣服,能让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让他们突破选择过多或超载的羁绊。
(2)“选衣服穿”本身是一种误导:无论穿得怎么样,一旦穿好了,孩子们对他们要做的事情更感兴趣,而不是对衣服本身。
(3)孩子在玩耍中培养的身分感远比外形更重要。个性不需要通过追逐流行趋势体现。
6.香味与光:简化家中的味道和香精味,特别是孩子房间里的,能让大脑中的杏仁体平静;至少孩子八岁以前,父母应该软化、简化家里的声音。
四、简化四维度之“家庭生活的节奏”
1.增加家庭生活中的节奏是简化孩子生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方法。
(1)有节奏的生活不仅能增加安全感,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2)在小时候建立起一定的规律性,孩子将来就会建立稳定的世界观,能跟他人、社会建立良好的联系。
2.有节奏的家庭生活:旋律明确、清晰,经过日积月累,成为自然的顺序
3.可预期性:孩子就知道要期望什么
(1)孩子生活是“绘画般”的,他们需要看到。
(2)实在无法建立一贯性,请提供一些标志性事件,让孩子有所期望。
(3)建立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的最简单、最纯粹的方法是“有礼貌”。通过巩固亲子关系以及互相对待方式,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4.建立节奏:节奏加强父母的权威,温柔而自然,安全有序;节奏让孩子懂得纪律,自然而不是强迫。
(1)从小处做起。选择那些急需改正又容易下手的,慢慢扩大范围。
“'转换'是最难的:早晨出门,或放下手中的玩具来吃晚饭。如果这两个时段变得很有节奏,那么你一天的流程就会改进不少。”
(2)父母必须亲自示范,一旦开始做,请确定一定要完成。
(3)对五岁以下的孩子,使用音乐旋律或韵律会有帮助;对七岁以上的孩子,语言训练更好一些;对再大一些,特别是接近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先和他们讨论,然后共同商量最好的方法。
(4)用节奏建立的一贯性、安全感的小岛,就像呼吸。
(5)节奏的价值在于是否能让生活更轻松、更均衡?
(6)创造呆在一起、什么也不做的时间。
(7)重点在于家长要付出“时间”和“注意力”。
5.全家的晚餐,从准备到吃饭,再到吃完饭后的清理,连贯的参与就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会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1)晚餐的节奏从准备开始,而不是从吃饭开始,要让孩子参与进来。
(2)让孩子参加食物的准备工作,也能让他们很快从玩耍或者看电视的行为中抽离出来。
(3)晚餐的饭桌,是孩子们学习社交技巧和情绪控制的绝佳场所,也是展现家庭民主的好地方。
6.简化食物:食物是用来滋养的不是娱乐或为了刺激味觉的。
(1)限制选择和复杂程度:简化食物选择的数目,简化口味、原料,远离精加工和太甜的食物。
(2)提供越来越真实(相对于精加工而言)的食物,越来越简单、自然的食材。
7.简化晚餐
(1)时间、地点、内容都已经提前安排好,不需要每天临时费尽心思找灵感、材料,创意去准备晚餐。
(2)一贯性让孩子知道“价值观”比“个人喜好”更重要。
8.睡眠:孩子的睡眠过程,应该从他们早起时开始算。这一天会怎么样?节奏如何?活动多不多?是否有暂停?所有这些决定了孩子们的入睡时间和过程。
(1)如果在每一天孩子都能轻易“放下”,到了晚上,他们就更容易“放下”而入睡了。在一天中建立两到三个“减压阀”,会帮助孩子在就寝时轻松入睡。
(2)对于婴儿或学步期的小孩子来说,小睡是最好的减压阀。设定一个放学后的小仪式,也可以作为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的减压阀。对于经历特别旺盛的孩子,工作也可以作为一种减压阀。
(3)就寝应该是家庭中最最不可破坏的节奏,如果做不到绝对,那么建议只能有20分钟的变动,只能比固定时间提早或晚睡10分钟。
(4)周末与非周末的就寝时间有巨大差异的生理影响,对孩子来说就像坐飞机调时差。
(5)大部分2到6岁的孩子需要时11小时的睡眠,6到11岁有10个小时就够了,但青春期又会升高到11甚至12个小时。
9.睡前故事:故事是美妙的减压阀,一天的事件以及他们造成的问题,在神秘的动物和幻想境地的冒险中都会消失。
(1)重复,让孩子深深理解故事,消化、融入,而不只是尝一口而已。
(2)孩子的心灵需要滋养,故事可以做到这一点。
(3)孩子并没有完全澿入现实世界,他们处理和消化资讯的方式和成人完全不同。他们需要简单的事实,明白的讲述方式,特别是需要他们直接反映的问题。
(4)对于那些难以理解或者接受的事实,孩子需要一个装载事实的“容器”。故事就是一个大容器,让孩子们有地方借助想象力来消化可怕的事实。
五、简化四维度之“时间表”
孩子需要自由、松散的时间。太多活动会限制孩子激发自身兴趣和自我指导的能力。
1.时间表 “有呼就有吸”
(1)吸是指空闲与休息。
(2)休息会滋养创造力,创造力会滋养活动,活动会滋养休息,休息令创造力能持续。
(3)简化时间表,留给孩子空闲与休息,进行有深度、有创意的玩耍。
2.无聊的好处
(1)在“什么也不做”与“深入而有创意的玩耍”之间有架用无聊铺出来的桥。
(2)当孩子不停地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时,他们就很难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3)如果孩子说“我好无聊!”,家长要用比孩子们的无聊还无聊、单一、平淡的话语回应他们。
3.激动与平静
(1)为孩子决定每一天是忙碌、活跃的“动”日,还是轻松平静的“静”日。
(2)知道哪些事情给孩子激动或平静,通过动与静的'平衡就避免过度的刺激。
4.为“预期”腾出一点空间
(1)预期不仅提供快乐,还有助于身分角色的建立,加强孩子的意志力。
(2)“用预期的心情去等待”有助于孩子建立个性。那是内心的力量,强大的“等待的力量”。
(3)预期可以抑制和对抗“立即满足”的欲望,建构孩子强大的内心。
5.上瘾:太多的活动会导致对外来刺激的依赖,形成“上瘾的行为”。一个从未体验过“闲暇时光”或是“无聊”的孩子就会习惯性寻找外来的刺激与活动。
6.拥抱“平凡”就拥有自在和各种可能。
(1)平凡中可以有特例,反之则不然。鞭策孩子像特例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的热爱和热情都被抛诸脑后。
(2)如果孩子的快乐不是建立在特例事件或特例天分之上,他们就会拥有了一件天赐的礼物:一种突出的个性。
7.运动与玩耍
(1)在玩耍中孩子自定规则、参与社交,并在探索中学习。而在有组织体育运动中,规则已经存在,孩子只是学习如何在设定好的规则中玩耍。
(2)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必须解决问题,并考虑他人的感受才能玩得“成功”。而在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中,解决问题多依赖外力:教练、裁判或父母来解决。
(3)自由玩耍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不断变化,它提供了一个宽广、多元化的活动基础,为今后的精细化做好准备。而有组织体育运动通常由父母来回接送到指定地点,强调早期的专业化,重复性动作容易导致受伤。
(4)自由玩耍能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组织体育运动在孩子还小时就将太多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
六、简化四维度之“过滤成人的世界”
有意识地从孩子的世界中过滤掉成人想要的“更多”、“更快”、“更早”,要保护而不是控制孩子的童年。
担心和关心是父母感受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当担心成为情绪中最多的部分,那就有点不对劲了。
1.简化屏幕
(1)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少科技、多人性的生命初期”的体验之间有着一种“关联”。
(2)简化家中的荧屏:电视、电脑、电视游戏、智能手机等。
(3)电视的影响:造成被动心态、减慢语言能力发展,导致过度激动、带来睡眠和专注力方面的问题,还可能出现荧幕依赖症。
(4)“媒体饱和”模式是当前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不能让它在孩子的童年中泛滥。
2.父母的保护之心+孩子的探究之心=孩子走向独立的方式
(1)这一过程不可能一直都顺畅,但爱的力量能够优美而有节奏地包容调节这两方面生物力的力量。
(2)信任与否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基础上探索世界,信任感就会佔上风,就会自在的成长。当父母让担心和恐惧遮蔽信任,就是在弃守“基地”,登上了直升机,试着与孩子同行。
(3)媒体遍布天下却毫不留情,对父母的焦虑造成极大影响。有意识地对过度的媒体信息说不,限制或拒绝那些提出警告而缺乏资讯含量的节目。
(4)直升机父母=直升机父母。“焦虑”和“竞争压力”就是直升机的燃料。但这种爱没有完全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5)“少说一些”。当父母在孩子身边说个不停,留给孩子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就少了。
(6)协同工作:父母各尽其职(专人挑起专门的职能),较为均衡的合作关系对大家都有利:加强了伴侣的合作关系,简化了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参与。
(7)减少情绪监控:不要跟九岁或不满九岁的孩子过多地探讨他们的感受。允许孩子在他们的情感上有更多的空间和私密性。减少父母情绪的施加,让孩子自我培养和感知。
(8)睡前功课:在一天结束前花一两分钟静思,回忆一天中的平凡时刻,与孩子共处的珍贵时刻,提醒你“他们是谁”。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