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作品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历史是有关人的历史,如何看待人,就成为影响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
历史是群体的记忆,但不只是群体的专利,历史也是个人的际遇。比如“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无论是一国、一个家,还是每一个人,都有实在的意义。
“掀锅盖”之类的事情,肯定是要人去做的,但有人认为必须是特定的人:家里的厨娘、你的妻子,或者——关心你的领导人。这种逻辑其实是说,总有一些人,应该做他们命定的事(名份)。
这种“应该”其实是一种复古的“礼”,属于身份意义上的规矩。
1
按孔圣人的想法,“君子远庖厨”,再加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天命之论。厨娘就应该掀锅盖,这是她们的本质工作,所以,电饭锅是懒人的发明,因为不用掀锅盖。饭还是砂锅煮的香,但忙碌的人们,终究是顾不了口味的问题。如果有得选,人还是想吃砂锅饭,哪怕店家供应的所谓砂锅,也是用电饭煲煮就,再用砂锅给你盛装上来而已。
为什么中餐无法像西餐那样在制程上标准化?如麦、肯两家鸡那样,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其相似的风味,有稳定的口感。有人说,这才是中餐的特色和精髓:讲究大师傅个人的风格,因为火候这种玄妙的东西,只有其本人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且,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同是“麻辣烫”,你在四川吃到的,跟在北京的肯定不一样,如果是在山东呢,你吃的简直就像是另一种东西。我曾在烟台遇到有人卖的串串儿,“辣”味早已不见踪迹,“麻“味倒是有的,却是芝麻酱的麻!
因此,吾国四海之广,想要吃到“正宗”的菜品,熟悉的味道,你只得靠碰运气——遇到一个有经验,又不随便搞“创新”发挥的炒菜师傅。至于想吃熟悉的味道,还是找妈妈比较靠谱。
2
从前有一种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厨房几乎是妻子们唯一可以自由主宰的天地。现在时代不同了,女子不但能顶半边天,恐怕没了她们,天就要塌将下来——因为若家里有了孩子,加之是“丧偶式”的夫妻生活,必定伴随着父亲角色的缺位。锅盖应由妻子掀,在现代的演化版本则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再就是:“守得住寂寞,创得了辉煌”。
于是,有的母亲对自家的孩子说:这个家要是没有我,你连……都没有!其实她们说得没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发现,新一代的年轻人,即便是结了婚的,也不在家做饭了,平常出去吃成为他们的首选,既节约时间又省却打理后厨的繁琐,何乐而不为?偶尔做饭,只成为一种生活的调剂。
如果有了小孩子,可能会改变一下,他们也知道:外面的东西,并不那么让人放心。当孩子的胃可以承受外面食物的考验,实际上小孩子们自己也选择家饭没有外卖香的信条之时,父母又可以获得解放,回归以前那种轻松加愉快的生活。久久不用揭家里的锅盖,就任它蒙尘安座则罢。如今高知也加入外卖大军,就是明证。
3
当领导的不会随便去揭大家的锅盖,所以这种事可以理解成一种行为艺术、一个有关有无饭吃的隐喻。
乾隆皇帝时的政务架构,根据利玛窦的观察,大致实现了西哲“哲学家治理”之模式,君主、大臣,以及帝国全境的大小官员,个个接受良好教育,彬彬有礼,上马打仗,下马治国,公平正义得以彰显,上下声音的传导反馈,更有机制性保障。即便是商业、贸易、城市生活,那时的帝国,并不比东西洋诸国落后,皇帝不愿向西人学习,当然有他足够自信的理由。因此,如蒸汽掀锅盖这样的芝麻小事,自然是“奇技淫巧”无疑。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乾隆爷有一点没有说、也不屑说的,就是:我大清“人口甚众”,有的是人——他们是皇上眼中钱粮的供应来源,但只是一个整体的抽象符号。至于“由蒸汽帮助人掀锅盖”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在无端生事,欲引人起惰怠享乐之心,与儒家的实用、道家的朴素和释家的禁欲都大不相符,根本就不适合我大清国情。
不要让老百姓太闲,而是使他们忙起来,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一直是统治者们最热衷的权术。否则,他们就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
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这是凶狠的寡人独夫们最喜欢的驭民之术。据说,这也是诩捧为“太阳”者最倾心商鞅的地方。
4
瓦特看到了蒸汽掀锅盖的价值。
1764年,他开始改良并在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他最终成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显然,他没有被英王斥为不务(致仕)正业,是引人败坏堕落的异端。
1793年,乾隆给英国来访的使团们一封给英王的回信和一些回礼,打发他们离开,从此一别两宽。回信一共有976字,至今仍存在大英博物馆里,成为中华帝王傲慢自负的历史书证。更重要的是,大清从此关闭了所有的对外通商口岸,他的子孙后代,只好独尝帝国内部循环消耗的后果,最后受尽了无数的苦楚。
英王则乐见让蒸汽代替人去掀锅盖,因为他知道,他们的精神先辈怎样在埃及为奴,如何用最原始的手段为法老做砖、搬运,修积货城的。因此,上帝顾念他们的苦情,领他们出了埃及。
而乾隆爷们,则对着眼前的满汉全席发愁,就这108道菜,实在无可下箸之处。写《悯农》之诗的人,成为鱼肉百姓的大祸害,自称“天子”者,常做着逆天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在乎谁在揭锅盖,甚至你能不能揭得开锅?!
他们偶尔“微服私访”,可能会走进哪个黎民百姓的伙房,亲手揭一下这家人的锅盖——如果能看到锅里尚有可供充饥的饭食,龙心就得以大大宽慰,自认终不负上苍,完全了世人的“千年”夙愿。
回朝之后,便可授意他那班御用文人们,组织一场庆典,在颂圣文中大赞特赞元首的功绩:吾皇真乃王道圣主,千古一帝!
末了,还不忘自封是所谓的“十全老人”,原因不过是乏有人敢揭他们的锅盖罢了。
22/10/20 萍藻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