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人对肉火烧大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身在外地的我来说更是这样。
青岛也有肉火烧店,但远不是潍坊的口味儿,更不要提有些馅饼,皮厚馅少,以次充好,那简直是东施效颦,拙劣的模仿。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忙,有时候来不及做午饭,就买肉火烧来吃。
后来读了高中,要早读,来不及吃早饭,就从早点摊子里买肉火烧吃。
再后来工作了,下班后早已过了饭点,肉火烧又成了晚饭。
潍县肉火烧以城隍庙的招牌为最佳,讲究八个字:皮薄如纸,外焦里嫩。
别小瞧这八个字,真正的去做是很难的。
比如用面上,面得用全麦粉,放在过去就得用粗磨吱嘎转出来的,现在很多人图省事,用白面,就做不出那个味道,它没有麦香气。
和面也讲究,得用冷水面,俗称“死面”,就是不醒面,现揉现用,这样才能保证皮薄又有硬度,打出来的火烧才焦酥。
馅儿上,是用猪肉与大葱,肉必须是鲜肉,冻肉就不行,老潍县人能吃出来差距,大葱得用当地的葱,葱叶宽阔,葱白厚实,葱香浓郁。
我们当地把烙馅饼叫打火烧,打火烧得用土炉,也必须是土炉才好吃,电炉的火烧只酥不焦,就像大清朝的马拉火车,到底不是那么回事。
火烧也并不是只有肉的,抛开素馅不提,还有一种油酥火烧,是纯面的。
这个火烧得揉面劲道,面里也得加芝麻盐,面皮儿上还得撒一道白芝麻,吃的就是个咸香酥脆,都不必配菜,空口吃就很好吃。
吃火烧不能去大饭店,越大的饭店反而越不好吃。我们以前赶大集,这大集上经常有卖火烧的,大饭店的我也吃过,终究是不如这大集上的有滋有味。
吃火烧也不能急,火烧凉了比刚出炉的要好吃,一来是太烫无法下嘴,二来是凉的滋味更足。
很多人觉得凉了就“塌了”,其实凉了的滋味儿,不比烫的吱哇乱叫文雅的多?
吃火烧配的是咸黏粥,黏粥就是玉米面粥,本地话叫“黏煮”,咸黏粥就是在玉米面的基础上加点菜叶,花生粒,更讲究的,要放白蛤蜊仁与韭菜。
这是中午的吃法,早上大多还是喝豆脑的,而晚上则是小米粥多见。
吃火烧得用碗接着,让火烧里的汤汁儿热油自由的落到碗里,看那个油花一圈圈的散开,等到喝粥的时候,粥里也带着葱香肉味儿,要平白填上许多颜色,这才是正统的老潍县人吃法。
只可惜,身在异地,很难很难吃的到正宗的家乡吃食了。
老青岛的锅贴也不错,但终究是油煎的,略油腻也昂贵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