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接入系统的电话,一台电脑,一些凌乱的纸张,一个炭黑色的桌面。
桌子的旁边就是长得像酒店吧台的茶水间,一扇与办公室装修格格不入的透明隔板把这个角落单独隔出来,只要埋头工作,坐在这里的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这可能是很多猎头年轻人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Tom来面试时就被公司的装修吸引住了。暗黑色系的桌椅搭配昏黄的灯,显得穿着小高跟走过的小姐姐格外气质,身穿西装梳着大背头的经理俨然一个社会精英。
但当他终于获得了那个神秘的角落,却发现这更像是一个“陷阱”。
那一台电话接入了公司系统,他的通话时长和内容均被记录在案。每一周,这里的员工至少要完成至少8小时的工作通话,大概130到140次电话记录。
而这在行内已经不算多。另一位朋友经常在我们的微信群里抱怨,“今天离50个电话的目标还有XX个”。他在一家外资猎头工作了三个月,由于他的公司正在开拓新领域,他必须每天通过网上公开的热线电话、前台电话套到更多直接的职业经理人私人号码,补充人才库。
敢做这一行,Tom不是一个有电话恐惧症的人。但真正工作时,那扇透明的玻璃隔板并不能“保护”他。负责带他的“师傅”会在身后默默听他打电话,偶尔有空还会翻查通话记录。
开始实习的第一周,师傅给Tom分享了三个岗位,介绍完基本情况,让他学着介绍一次。然后,师傅就给了他三个号码,让他马上实战。
Tom在监视下支支吾吾地打完了电话,不用怀疑,三个都失败了,对方要么直接挂了电话,要么表示“没有兴趣”。
师傅面无表情,站着说:第一次,介绍企业太随便,没说出亮点;第二次,语速太快;第三次,人家说了没兴趣你就放弃了?!
这一次短暂的“入职培训”就在师傅的骂声中结束,Tom要自己去想,怎么在尴尬的电话对话中完成KPI。因为在这家公司,转正和晋升都完全与业绩挂钩,有的人一年就做成Top sales,有的人三年还在原地踏步。
长长的电话名单让新人害怕,中高端人才中,大部分候选人都被猎头接触过,对方一听就知道这个猎头是否专业,是否靠得住。而新人手里的一个号码,可能在失败以后就会被拉入黑名单,永无翻身之日。
不过失败多了以后,Tom也就看开了。
反正他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他,厚着脸皮打就是了。
要厚着脸皮去做的事不只是打电话。对于客户公司来说,猎头是名副其实的乙方,万一候选人迟迟不确定或者临时变卦,猎头不只收不到尾款,还要承受企业HR的谩骂。
Tom第一次被HR隔着电脑屏幕大骂,是因为一位40岁的中年大叔。大叔做了十几年的建筑业安全督导员,这不算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但他胜在经验丰富,很好匹配。
Tom顺利帮他签下了一家韩国公司,大叔却在上班前一周说有特殊原因要推迟上班时间,一周过去以后,又说海事工程太危险,推辞了工作。
几次交涉下,韩国公司的HR就火了,找Tom兴师问罪,把所有错都怪在了Tom头上:“你这么烂,该不会是业绩最后一名吧?能不能给我换个专业一点的人?”
HR骂得没错,Tom当时真的是公司业绩垫底的人。我问他,后来这件事怎么解决?
他说,还能怎么解决,低头认错马上找新的人啊。这种事情师傅不会给我擦屁股的。
“这个世界的钱这么好赚”
Tom 在公司换到IT线的第一天,就摇着室友的肩膀沮丧感慨:
这个世界的钱也太好赚了吧!
领导给他分享了几个IT类的岗位,年薪在80到100万之间,目标不能超过30岁。真有这种人吗?Tom大致算了算自己的年薪,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更让人备受打击的是,Tom按照领导给的列表打了几个电话,对方大都是27、28岁的未婚男青年,听到他介绍说这份工作年薪100万,对方会礼貌地回绝:“不好意思,我现在年薪150万,可能不是很适合。”
前段时间恒大用1500万年薪聘请任泽平,网络一片哗然。而像Tom一样的年轻人早在入行猎头就知道了“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是一种什么感受。他们一般在毕业前就能拿到实习offer,在CBD租价最贵的大楼里上班,只要能顺利达成KPI,他们的月薪能比其他同龄毕业生高出一截。
但在公司里,这些年轻的猎头唯一的人脉就是几百人的朋友圈。Tom接过最大的单子也就年薪100万,他的成单速度和每单提成,在其他资深猎头眼里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有些单子在他手上成不了,到了别人手上马上就签约成功。
他不必去听金融业同学赚第一桶金的故事,光是在业内打拼就知道自己是长跑比赛中比第一名慢了一圈的人。
他见过明明有车却要骑着摩拜来面谈的程序员,也见过打算跟丈夫离婚,想先跳槽找一个份高薪工作,以便争取抚养权的精英女性。为了显得专业,Tom晚上要看一小时行业新闻,捕捉候选人随时会聊到的话题。跟候选人面谈时,总是把从A嘴里听来的行业内幕,转头就告诉B。
“没有办法,就是要会装X。”他说。
唯一的优势就是,Tom大多数时候是在电话里跟人交锋,不需要费心让自己的外形看起来更成熟。客户倒也只关心岗位如何,在Tom打过的几千上万通电话里,没有一个人会关心他是谁。
正如Top sales姐姐说的,是否能成单不在于猎头长得好不好看,而只在于岗位和候选人互相激发并满足了对方的某种欲望。
而那些还没有游走到中游的行业小白,如果不是工作的关系,可能五星级酒店大堂的咖啡厅,他要再工作几年才能光顾得起。
年薪百万的人只把他们当作一个指向更高年薪的接口,而行内的人,大概都像Tom公司里的大Boss一样,到茶水间去泡咖啡,从来没有多看他一眼,直接绕道到Tom的师傅面前,关心一下业绩数据,连Tom到底是Tom还是Tim,都还没记住。
是在赚钱,还是在陪跑?
Tom用一个月时间做成了他的第一单生意,这在他的公司里不算快,在行业里算是中等水平。猎聘网曾做过一个猎头行业的调查,要成功捕获一位中高端人才,57%的猎头要耗时1-3个月,只有2%的人可以在半个月内成单。
但更多的猎头年轻人,并不像Tom这样得心应手。他的同事跟他一起进入公司,试用期三个月过完都没有成单,也没有达成KPI。是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边为年薪50万以上的人才提供求职建议,一边过着职场路堪忧的生活。
而那些年薪千万、佣金上百万的单子,即使不是资深猎头的囊中之物,也不会是像Tom一样的小白所能争夺的。年轻人再聪明,学的也是沟通技巧,而真正达成大单的力量,在于资深猎头和行内人保持多年的友好关系。
更不要说,最近每年都有几家机构冒出来声势浩大地说要消灭猎头,企业HR在与猎头交涉时也会强调,不需要各大招聘网站上能搜到的简历,他们要的是隐藏的、不缺工作的人才。
年轻人享受的也许是博弈的快感。
如果有足够的能力,一个猎头要完成从找客户、挑选候选人、牵线搭桥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每一步都可以亲自操刀。这是年轻人能找到的最不像螺丝钉的工作之一。
而在这场全程参与的博弈中,年轻人通过电话线与陌生人交锋,在企业和人才之间周旋,一来二去,从职场表面的风平浪静,参透背后的刀光剑影。
有人说,这个行业20%的人在赚钱,80%的人在陪跑。
我问Tom,你是在赚钱,还是在陪跑?
还在跑吧。他说。
但还是要一直奔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