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故道浮云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杨绛
书目:《我们仨》
作者:杨绛
类别:散文
阅读理由:个人喜欢敬佩杨绛先生,加上本书是杨绛一生家庭生活的概述,遂读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深受触动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在政治运动期间,都不曾放下读书和工作(翻译或编纂教材等)。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日常的随意散漫,日子平淡无奇的流逝,没有留下任何,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感悟。回忆起过往的岁月,往往给自己带来新的转机,多半都与读书读好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里不想赘述读书的好处。只想表达在漫漫人生中,书成了自己的闺蜜,良师益友。无聊无趣无助时,读书,总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
另通过本书对于家庭生活的讲述,看过太多现代版家庭生活的写照后,体会到:
爱到深处是陪伴。
有一处细节我印象极为深刻。
杨绛喜欢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小到洗脸方巾,每次用完都要边角对整齐搭好在洗脸架上。而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很随性,往往是随手这么一搭。杨绛见状,没有要求,只是笑着摇摇头轻轻把毛巾边角对齐整搭好而已。家里依然是安宁祥和一片。
看到此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我的原生家庭。我的母亲极爱干净整洁,家里的物品各归其位,整齐有序,干净得常常一尘不染,且凡事都有既定的规矩和要求。就连晾晒衣服,也是极为有讲究的。长短次序,内外衣有别,衣架朝向方位一致,这在母亲那里就是规矩-----她认为,这种方式晾晒搭衣服是正确的,否则就不对,不对就要马上改正过来,直到正确为止。
想起家里很多时候因为类似这种小事情,没有按照“规矩”来做“正确”的话,常会有厉声训斥争辩和吵闹,想想都压力大头疼。
多年后,世事磨炼加上接触了心理学灵性成长后,才体会到做一个平心静气的女子是多么难得;也理解了作为一家之主的母亲,是何其操劳!
爱到深处是相伴。夫妻之间,儿女之间,都是一种陪伴。
岁月悠悠,只望在相处的时光里,做好陪伴,一切静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