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篇,这周还在重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写两张卡片,如下:
曾有人将人的生活比喻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吃饭”阶段,主要是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的生活从需要;第二是“吃药”阶段,指人们开始关注健康,包括对环境,对绿化的重视,追求生活的舒适;第三是“吃书”阶段,就是要生活得高雅一些。(P302)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而我们谈到的“吃书”阶段,也可以涵盖第三、四和五层次。
朱先生在书中曾提及这样一个场景,他去英国牛津访学,某一天看到一个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着英国名家凡尔纳的小说。
读到此处,我感动之余,更多得是钦佩。
温饱尚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这在我等普通人眼中,似乎太过雷人。
可是谁又不说他是精神世界的富翁呢?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已处于“吃药”阶段,但离第三阶段“读书”,似乎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接受和投入终身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条途径。
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必要强调一下的是读者应有的读书品质,即有心读、有书读、读之有法,能真正收到效果的必要前提,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静、思、觅、恒。(P303)
有句话说,人生不易,可是人到中年,却突然变得“容易”起来,容易焦虑,容易失眠,容易脱发,容易暴怒……养身健身,学习心理及情绪管理,寻找适合自己变为更好的路径,也旨在让身心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阅读却是自我精神成长的最好方式。
抵御外界喧嚣,拥有平静之心,走进书香世界,漫游精神之旅,是为“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为“思”;专注自我提高,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是为“觅”;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是为“恒”。
静、思、觅、恒,就是我们身为读者人,应有的读书品质。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时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坚定自我文化认同,为建构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而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