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这个人物,是《红楼梦》中描述极为成功的一个人。
很多人讨厌刘姥姥,就像妙玉一样,想把她喝过的茶杯扔掉;黛玉更是把她视作“母蝗虫”;一向不论人短长的宝钗也附和说黛玉形容的恰当。
刘姥姥的出现,仿佛就是一出戏剧里的丑角,供人看笑的。但曹公安排这样一位村姥姥出来,意味绝非如此,在《红楼梦》的诸多场景中,存在着很多让人不易察觉的对比,对比着兴与衰,对比着美与丑,对比或者善与恶,对比着假与真。
很多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会慨叹其中的因果转换,会叹息其中的富贵云烟,作者在开篇之初便已经写明:陋室空堂,当年万戽床……所揭示的便是兴旺更替的故事,很多人解读刘姥姥说,她是贫困的象征,来到贾府是来谋求救济的,因为她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家里收成不好了,依着当年一些和王家的关系,所以来求助于王夫人,没成想王夫人有事没有接待,于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便开始了同王熙凤的渊源,作者千里伏笔,谁也不知道刚开始高高在上,被刘姥姥称之为“拔一根汗毛比我们腰还粗”的贾府,尤其是王凤姐,最终沦落到需要一个乡下老太婆救助的地步,所以如果简单的把刘姥姥的出现看作是贫窘的象征,那就错读了红楼梦了。
后人读红楼梦的时候,往往会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分开,因为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叙事风格,语言用词和逻辑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最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程高本,也就是程伟元和高鹗补写的后四十回,认为续写的比较好的,像白先勇就是其中一位,说虽然在艺术价值上稍逊于前四十回,但是也有不少亮点;而认为是补的很差劲的也有,比如大家比价熟悉的张爱玲,她认为人生几大憾事之一就是《红楼梦》没有写完;而台湾学者蒋勋更是在《说红楼梦》中直接把后四十回去掉,只讲前八十回,或许这便表面一定的姿态。
在前八十回中,刘姥姥总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第六回中,一次是在三十九回中。在后四十回中,出现的频次比较高,从贾母去世后就进贾府三回,不过,这三回安排的并不突兀,她是来完成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使命的,王凤姐重病托孤,刘姥姥智救巧姐出贾府,然后是送巧姐回贾府。这个过程很短,却完成了一个轮回。
我个人在读《红楼梦》过程中,是比较认可前八十回的。一个作者的写作构架很能够反映这个作者的水平。你看前两回刘姥姥出现在贾府的时候,不会很突兀的出现,而是前后总会有个对比的成分在里面。很多读者讲,红楼梦你要从第一章开始看的话,会一头雾水,但是你要从第五回开始看,你会知道很多精彩的内容,可以说,前四回让你读的云里雾里的,第五回才开始顺畅起来,承上启下把故事讲出来。第五回是整部《红楼梦》的钥匙,你读懂了第五回,或者你把全书读完,再回来看第五回,会越看越有滋味,所以建议你从第六章开始看,然后再回来看前五章,这个只有读过的人才会懂。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一样,很多人读了四五遍的前三章总会进行不下去,但是到了第四章之后便会越来越好读,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的地方。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很重要,无可替代
刘姥姥出现的时间很重要,在于这本书在第五章将各个人的命运讲完之后,便把她安排在第六章出现。第五章是讲大观园内诸位女子的命运,讲的很神秘但很透彻,是借贾宝玉的眼睛在幻海情天看到的各类判词。贾宝玉从梦中醒来后便与他的丫头袭人发生了关系,也是他第一次与女性发生关系,这是第六章的内容之一,而第六章的下半节就是讲刘姥姥进贾府。前一章还在讲很高深甚至很晦涩的东西,估计很多人读不懂《红楼梦》就是迈不过第五章这个坎儿;而第六章便是讲很世俗很现实的东西,贾宝玉的情欲以及刘姥姥高贵与困窘之间的陈述和对比,通过这名来自乡下的老太太来观察贾府的富贵,贾府的势力,贾府的气派和贾府的人。这是一种高下贫富的对比,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和神态语气就表达了出来,陈述一种客观现实,也为后面贾府的失势做了铺垫。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写的相对平淡,因为后面有更激烈的描写,那就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
第二次也有很好的铺垫以及对比前提。我们看到第三十八章这个回目写的是什么?大观园里的少年男女们在起诗社, 结了海棠社,大家写了不少菊花诗,非常的雅致,也让我们看点这些十二三,十四五岁男孩女孩的日常训练以及在诗歌上的修为,这给我们呈现的是大观园中极致的“雅”的部分,而后在第三十九章便是写刘姥姥二进贾府的极致的“俗”,尤其是刘姥姥在喝酒之后倒在宝玉的房间里,臭屁熏天的撅着屁股睡大觉的样子,很好的对比和衬托。当你读到这样的章节的时候,就会发现,曹雪芹真的是不得了,他不仅仅能够在角色上自由的转换,写谁就是谁,而且还能够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比和收获。这是一种哲思在里面,现在的作者很少有这样的修为。
最近流传很广的文章叫做《年少不懂刘姥姥,读懂已是中年人》,和很多分析刘姥姥的文字有相同之处,那便是刘姥姥本身很穷,地位很低下,穷人在这个世界上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世界沟通往来,有人说刘姥姥高情商,有人说刘姥姥很不堪,很low,有人说刘姥姥为了生活放下尊严,其实姥姥是这样,为了忙活一家人的生活,就已经占据生活的全部,但是她的“美”,或许有人会坚持说美和这位老太太不沾边,但是我还要说她人性中美的闪光点,很多乡野中的老人,到了这个年岁,受过太多生活中苦难的洗礼,而放弃了内心的抵抗,成为逆来顺受的人。但是刘姥姥不是。
她的生命底色中有一种️善和积极向上的能量,不管外界多么的嘈杂,生活的多么的艰辛,她都以最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去解决,而不是自暴自弃,迷失自我,我觉得这是刘姥姥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所以在第一次进贾府中,我们看到被生活所逼无奈的刘姥姥来到贾府低声下气的寻求帮助,所以大家的印象里,刘姥姥就好像是一个定期来打秋风的人,家里没吃的了,就来贾府转一圈,求个二十两银子可以过上一年,其实不是。刘姥姥是一个非常有自尊和尊严的乡下老太太,舍着老脸求助贾府,也是被逼无奈,所以在第二次的时候,她便拿着自己家地里产的东西倭瓜啊,茄子啊等等,带着土地味道的农产品就走进了贾府,虽然不是很金贵,但是对于没有见过这等场景的贾府的富太太,小姐和公子来讲,都是一种惊喜,她所带的直接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像她这个人一样,给衣锦荣华的贾府带进来了不一样的风情。她要感恩,要还贾府的恩惠,就把一年中最先收获的庄稼和瓜果送给恩人,所以我并不觉得刘姥姥这是在讨好谁,而是她内心心怀感恩,她要报答,这是写刘姥姥报恩的一个小事件,后来还会有救助王熙凤女儿巧姐的大事件。曹雪芹在写的过程中就如同研磨绘画一样,要一圈圈晕染,有高峰有低谷,然后会有很高潮的部分。
看多了太多趋炎附势和生离死别,王熙凤在后来生病的时候,怕死后没人顾惜自己的女儿,所以就在贾母葬礼后把刘姥姥叫到身边,这是第三次进贾府。她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给了刘姥姥,当时虽然贾府被抄家,可气韵仍在,所以巧姐仍旧在自己家住着,可惜她的奶奶邢夫人糊涂,被王仁,贾环等一干人等糊弄,差点把巧姐卖出去还钱,当时贾琏并不在家,平儿手足无措,只好寻求刘姥姥帮忙,刘姥姥顶着贾府的压力,智高一筹,把巧姐从贾府中偷偷的运出去,第四次进贾府就是把巧姐救出来。然后让她住在屯子里,直到危机过后,又亲自送回来,算是将这一件事轮回完成,第五次进贾府完成了刘姥姥这个任务报恩的使命。
刘姥姥的高龄,让我们看到一种来自土地的生命力。刘姥姥可以说比贾母的年龄还大,但是在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我们看到她本来坐在炕上和周瑞家的聊天,但是看到平儿来了,急忙“跳”下来,这个跳动的动作便在这位七十多岁老人身上显示出一种生命力,因为像年轻的人,宝钗啊,黛玉啊,很少会见她们跳,书中唯一描述宝钗灵动的地方便是宝钗扑蝶,小碎步的追,好像也没有体现多么有生命力。大观园中比较活泼的就是湘云,她富有生命力,但最终结局却不好。因为刘姥姥一直在田野劳动,筋骨活动的很开,所以身体很好,而与之相对比的就是贾母的养尊处优,虽然贾母是寿终正寝,也是高寿去世,但是相对于刘姥姥,仍旧逊色一些。所以刘姥姥进贾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种生命力在里面,没有世俗规矩的约束,她可以和大观园里的丫头姑娘们玩的很high,而贾母就不行,她就是很尊贵的祖母形象,当刘姥姥向贾母道万福的时候,贾母倒说了一声“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你看贾母有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自知在里面,但是有贾府的规矩在那里,她放得开的时候也仅仅是高兴了多吃些东西,然后第二天会闹肚子,招医生监视,显得很虚弱。
其实看懂了《红楼梦》,看懂了刘姥姥,也就看懂了福祸相依,富贵高下的关系,看懂了生命中最令人感动的东西,人间浮沉,谁又会是谁的参悟者和领悟人。
这是刘姥姥给我们上的最高级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