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上清源山,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重游清源山,其实是内心的一种渴望。
没有带上其他人,我决定独游清源山。很快,进入景区,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看到久违的老君岩。老君岩前面,立着“老子天下第一”石碑。这句生活中不是很文明的话,在这里却是名符其实,恰如其分,谁敢说“老子不是天下第一”呢?
山脚下大量的游客实在嘈杂。我决定选一条人少的路先上山顶,再下山慢慢领略清源山的名胜。古人远离人群上山,是为了修炼,换得内心的一片清净。而今一群群人上山,虽然不是为了修炼,却也是换得内心的清净。
清岩山并不高,也就四百多米。但山势陡峭,爬着还是非常累人。爬上山的三分之一处,已听不到嘈杂的人声,山上的鸟叫虫鸣变得清新悦耳,一只松松鼠竟然大胆地从我的头上掠过。我这才发现,我走的这条山路,竟然空无一人。我依稀记得,进入这条山路时,似乎有围挡,也就是说,这条山路或许是一条没有修好的路。
二
我不能确定,这条路能不能到达山顶,会不会成为断头路,或是根本就是去另一个方向。如果那样,让我重新下山再登山,那就是对自己的折腾。但我心中的悔意,很快就消失了。只要是向上的路,那就走到头吧。
在这条无人的山路,我独步攀爬。又上了约三分之一,我已腰酸腿痛、气喘吁吁,不得不坐在台阶上休息。我庆幸这是上午,庆幸天色还早,庆幸没有带上其他人。如果是下午,我会担心会不会找不到出路。如果带上其他人,或许之间会为开始的选择而吵架,为谁不坚持而相互指责,为谁拉不动谁而懊悔。
所以,同走一条路,同过一个坎,最好是志同道合,能力也相当。因为只有这样,一路上才能彼此互助,彼此照应,彼此不成为负担。
三
上山的路只有我一人。一人的时候,就只能和内心相伴而行。渐斩的,我听到了山顶上的人声,内心一阵欣喜。人声越来越近,我终于看到了路的终点。这条山路果真没有开通,因为入口还有围挡,但还好,我都顺利走过了。
我从围挡的侧上了一条平路。眼前的一道石门,门上的“南台岩”一下映入眼帘。南台岩?这不就是山顶了吗?就这样,我一人静静地,独步到达了清源山的山顶。这是我全新的印象,第一次上清源山的记忆,其实除了老君岩,脑海就是一片空白。
后来下山时,看到了碧霄岩、瑞象岩、弘一法师的坐像。其它千手岩、 弥陀岩、清源洞、赐恩岩许多景观,算是错过了,因为我的双腿,实在经不起路标的折腾了。看不完也好,忘了也好,下次再来,才不会那么无趣。
四
清源山名胜,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岩”。从老君岩开山门,再以南台岩封顶,中间的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历史悠久,许多是重点保护文物。
或许,是从自然中的山石汲取精华,清源山才有了那么多的灵性。山上大量的书法石刻,都是难得的重要文献。弘一法师最后墨宝“悲欣交集”,写下了人心与佛心的交集心境。
山上大量的石屋、石亭、石洞、石佛,设计精妙,巧夺天工,是勤劳的泉州人智慧的结晶。一代代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肉体和灵魂不断陨灭又重生,唯有清源山的石,无论沧海桑田,却象开山岩太上老君,用它的智慧,一至永存至今。
五
独步清源山,我在山顶南台岩逗留许久。因为每到一处寺、观、庙,我总会想一个问题。那些悟道高人,总爱占据一片青山绿水,做自己的修行。但我们现实社会,似乎又不能象他们那样。象弘一法师,看似可以了却凡尘,能够独据自己的世界,但世间更多的人根本无法做到,很多人要为生活而奔波,有的还要为温饱而烦愁。
人类还有很多困苦和挑战,不仅仅是国家间、种族间、教派间、宗族间、人性间的对立,对这个必定灭亡的星球,还要面对在哪里延续的现实问题。得道高人虽然悟透了世界,悟透了人间,悟透了人性,但以他们几千几百年前的见识和修为,是绝对悟透不了宇宙,悟透不了宇宙最本质的规则的。
菩提树下的醒悟,高山绿水间的豁达,只能说解决了个别内心的矛盾,但很明显,解决不了整个世界的难题。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定理,都要比任何心灵之“悟”伟大得多。因为,后者其实只是放下了问题,而前者才是教导人类如何解决问题。
上山两个多小时,虽然身体很是疲惫,但觉得自己也有所“悟”道,就象在“百丈坪”看到的的风景一样,一望无际,心中一下豁然开朗。是不是高山绿水,更能参透人的心灵,给人更多的启迪呢?如果是,就难怪那么多高人要上山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