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就是个炒鸡爱读书的书虫。平时除了学习写奥赛,周末空闲的时候,在家里书房一待就是一天,家长给买的书,自己买的书看完了,就搬着梯子,在外公的书柜前爬上爬下,阅读他的收藏。从三言二拍,到三国演义封神传,有什么读什么,一点儿也不挑剔。
十二岁出国,少了阅读的环境,于是开始写各种各样的稿子。初一到高二五年,留下了六七十万字的手稿。现在看来大多数内容幼稚,却也有不少让我惊讶怀疑的内容——这真的是小时候的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吗?
而得以真正找回读书爱好,是在2015年,入手了kindle之后。
在此之前,我唯一的电子书经历,是高中的时候半夜偷偷躲在被子里用PSP看金庸先生的著作和各类网文。
kindle真的是好物啊。有了Ta之后,从此我发现了新的世界。
沉睡了多年的阅读爱好,仿佛被唤醒了一般······
2015年的120+,2016年的90+,两年里,我读了毛姆,读了海明威,从《少有人走的路》到《爱的艺术》,能看《西藏生死书》也能在读书后和好友感慨三毛。一时兴起对广告文案有兴趣,于是读了十来本相关书籍,又被亚马逊的书籍推荐诱惑,读了许多热门的国外畅销书。
但是,似乎我记住的,融入身体里化为骨血养肥的,太少了。
许多书,看的时候感慨万分,拍桌叫好,而不过一两年光阴,我再向别人推荐起来,也只能说出“这本书我记得很好看”这样单薄的话语。
而小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反而总是出口成章,擅长引经用典。是因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吗?
我反思了下,似乎找到了原因。
小时候因为书籍少,家里的藏书,被我翻阅了一遍又一遍。因为看过太多遍,家里所有的书,随便打开哪一页都能继续看下去。而隐隐之中,记得每次翻开的时候,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有时是学到一些表现手法,有时是发现曾经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有时是记忆了新的美词佳句。
这一两年,在受环境趋势影响,追求大量阅读之后,我记得的,便只剩下偶尔心血来潮,在Evernote里摘抄的那么几十个句子了。
如之前写文章时引用的夜航西飞,又如王小波。
因为没有刻意的记忆学习和累积,大多数的精华都被抛之脑后。而下意识地进行记忆,才能偶尔“惊艳”他人。
有个年长的好友,北大文学系,酷爱读书,我在她面前,阅读量不值一提。看过她的文字,那是真的,旁伸博引。其内涵,是不怎么阅读的人,根本破解不了她文字里埋藏的众多“梗”,众多引申,无法明白文字中蕴含的底蕴的。
她能记得长达十几个字的俄国作家名字;我看得一知半解的《流动的盛宴》,她能够开读书讲座在几百号人面前解读……
细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她不仅读书,还会刻意记录,刻意学习。
如此长年累月的累积下来,才有了系里才女的名声。
于是,向她学习,从此之后,我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总会写上两句读后感,本本不落。但凡有机会,更会积极摘抄,书中的精华思想词句。
但,我做的还不够。
17年,不仅要阅读,还要读懂。
这是我的小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