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月在一个聊天群里知道了“得到”APP后,就开始了“得到”之旅。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刚刚听过一篇文章,对于APP,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反思,它带给了我什么,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得到”之前,我一直用的是“喜马拉雅听”这个APP来听书的。一开始,“喜马拉雅听”是免费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各类的书籍基本上也都能搜得到。但是,上半年开始,喜马拉雅开始收费了,很多想听的内容都是需要付费的,而且还是比较贵的。我不反对为知识付钱,但是如果仅仅听一本书就要好几十块钱的话,我还不如自己买下这本书来看呢。
所以,选择“得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它每天听本书不贵,只需要每天花费1元钱。随着观念的转变,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不是说网 上有老师专门为学生讲题而日赚斗金吗?还有很多的知识付费平台,如“分答”、“豆瓣时间”等等。但是,对我们教师职业,需要大量的扩展性的知识,除了自己所教的专业外,其他的知识也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从经济成本来说,不愿意花更多的钱投入到这些知识付费平台中,而“得到”的价位既满足了作为知识分子,承认知识的价值,愿意为知识付出点钱,又不愿意花更多的钱的我们,是恰到好处的。
二是因为它的内容,它的分类有视野、心理学、自我管理这些都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的,是带着你向更好的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而这些理论的知识,又都是最新最实用的。虽然都是一些浓缩的讲解,有很多比较新的前沿书籍,至少可以扩展自己视野,了解一些新理论新科技新产品知识,不至于与这个世界脱节。感谢网络,让我在这个偏远的渔村小镇能接收到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如今天刚听到《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前一阵听的《全脑教养法》,与我自己刚刚在看的《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可以形成印证,这些关于记忆的实验让我对书的内容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是因为它的推送方式。一方面,在每天听本书里,他有主编推荐的内容,这个内容又形成了一整个系列。如有一段时间,听了刘慈欣的《三体》,然后相对应地听到了《太空漫游》系列,才明白刘慈欣受其影响很大,发现了好多的科幻小说,有着同样的情节。而当时刚好出来一个网络传言,是说霍金让中国对外星的信息不要回答,好像自己真的进入了“三体”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了。另一方面,每天都有一个免费专区(李翔知识内参),从时间上,刚好是自己早上洗漱的时间能听完。内容也都是自己的希望了解的,如今天就有“如何安排自己时间并增强幸福感”、“苹果首席设计官谈创意和专注”、“石黑一雄的极端写作模式”等等。
在听了好多年的喜马拉雅后,原来都是自己去选择搜索一些作家作品来听的,而现在基本在喜马拉雅的免费区已经听完了(不包括我不喜欢的玄幻小说、网络言情小说之类的),每次的搜索总是让我很失望。倒不如就放弃自己主动地查找,而选择跟着“得到”去得到一些知识吧。
其实,还有很多APP让我弃之不用的原因,就是打开后的广告。如以前常用的墨迹天气、网易新闻等都因此而被我弃之不用了。喜马拉雅就是如此,虽然显示只有三秒的广告,但是实际上可能因为自己的手机用久了吧,往往不只是五秒。我常常是在开车时才想起打开喜马拉雅听的,但是一边开车,一边要等它的广告结束后才可以打开,正在开车的我,操作起来也就很困难了,而siri也无法帮上忙。所以在开车前未打开时,我还是选择听广播了,这总让我觉得开车一个多小时,是在浪费时间了。“得到”也不行,每一本书往往只有二三十分钟而已,而我每次开车要一个小时多,中间需要好几次打开手机,选择文件,再按播放,这样的操作同样是危险的。如果有可以几本书连续播放的操作,那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