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两岁的时候,我开始研究家风对孩子的影响,遗憾的是,大多数书籍都是跟你说家风的故事,很少有书会告诉你家风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的。
一直以来,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父母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因素,要教育好孩子,先要做好自己。有一段时间,我都想开一堂“如何做父母”的课了,虽然我也是新手爸爸。年轻父母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太匮乏了。别的不说,拿我当例子,在孩子出生前,我专门买了本书《育儿百科》,孩子出生后到两岁这段时间,就再也没有专门看过养育孩子的书了。养孩子的知识,大多数是模仿父母,当我在教训孩子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这些话好熟悉。仔细想来,这些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今年新出的一本书,8月份刚上市,书名《天生非此》,英文名《Not in Your Genes》。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父母的责任如此重大,孩子是“小恶魔”还是“小天使”,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样子。虽然书的案例有些啰嗦,翻译水准和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书中的观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真心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看到这样一本书,它会引发我们对子女教育模式和对待子女态度方面的思考。
《天生非此》的作者是英国一位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他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向我们描述了家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同时,这也是一部,运用心理科学解释家风在家族传承中如何起作用的书籍,只不过作者是英国的,对此不知道罢了。
我们知道,通常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言传和身教。
从胎教到呀呀学语,孩子在父母的言传之下不断学习。孩子大了点,父母就会告诉他:“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个东西不能碰!”,“你做的好棒啊!”。通过父母的言语,孩子知道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对孩子的说话的过程中,父母会伴随着各种情绪,同时脸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形态。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父母的个人风格,性格特征及行为模式,时间一长,孩子和父母的形态就越来越相像了。
除了言传身教,还有看不到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身份认同和虐待。
身份认同就是孩子通过代入父母的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孩子将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并将其当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我家孩子5岁。每次吃完饭,我都会提醒他打扫卫生。有一次,他拿起抹布,边擦桌子边学我的样子:“儿子,吃完饭了,把卫生搞一下。”边模仿我,边乐呵呵地傻笑。
身份认同产生的根源是爱意或恐惧。如果出自对父母的爱意,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来取悦他们,或者避免因为与父母不同而给他们带来的不快。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避免受到虐待,孩子会对父母的身份产生认同。
听到虐待,作为父母也不要惊讶,先看下虐待都包括哪些内容,虐待的形式包括精神虐待(例如受到不当处罚,被粗暴对待,看到其他兄弟姐妹更受父母喜爱),对精神或身体忽视,以及身体虐待,体罚或性虐待等。
事实上,所有的父母都会在无意中对子女进行或多或少的虐待,而大多数人不曾意识到自己有过这种行为。
虐待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父母的消极情绪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同样,子女的情绪也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的下一代
你是不是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看你那样,笨死了,一点不像我。”父母说话一时爽,可苦了孩子了。精神虐待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而父母不自知,依然我行我素,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心理伤疤。
对于这种将自己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作者奥利弗把它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
工作压力大,再加上生活琐事的烦恼,父母有时候会爆发无名怒火。有个朋友在公司受了气,回到家,就对着孩子发火,孩子做什么事,她觉得都是错的。孩子喝水不小心弄湿了衣服,她大发雷霆,骂孩子怎么这么笨,喝个水都喝不好。孩子可怜兮兮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可怜的孩子成了她坏情绪的垃圾桶。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如果我感到愤怒或悲伤,那么激发他人情绪,可能使自己得以解脱。把坏情绪扔给孩子的家长,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
不止是孩子,很多成年人在工作中也会遇到“我很好,而你不是”模式的虐待。
小李的主管被领导骂了。主管把小李叫到了办公室,噼里啪啦说了一通,把项目延期的责任都推到了小李身上,说小李的拖延,导致了延期。
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现自己成了这种手段的攻击对象,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帮助你摆脱这种窘境。将那些加诸于你的词在脑海中具化,然后幻想自己把它们用纸巾裹起来,最后立刻丢进你想象的垃圾桶里。或者将这些词语在脑中具象化,然后将它们缓缓消融,直至消失。
这是心理学疗法,很有效果,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它方面,比如摆脱坏情绪,忘记某些事情等等。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方法是适用的,而对于孩子,只能由父母来改变。在头几年里,作为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无能为力的。
我们知道了“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机制是坏的,对于这种模式有没有什么好的改变办法呢?《天生非此》给出了它的破解方法:“我很好,你也很好”模式。如果你想做合格的父母,“我很好,你也很好”的心理模式你必须要掌握。
当你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当你落入“我很好,而你不是”的陷阱时,冷静下来,将“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切换为“我很好,你也很好”的心理。
在“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模式下,父母要告诉孩子,他们漂亮可爱,善良贴心,聪明能干。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呵护孩子们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多鼓励孩子,多赞美他们,不吝赞美之词。
如果家庭中存在一种“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模式,孩子们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鼓励,因此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养成健康的情绪。人这一辈子,能不能过的好,就是情绪是否健康的问题。情绪健康的人,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总有这样一种人,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加着班唱着歌,从不为明天发愁。
活在当下,是现代人稀缺的品质。我很羡慕这样的人,而庆幸的是,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她的状态就像在告诉你,我每天都过的很开心。这样的人生真好。
人这一辈子,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当我们的眼光停留在财富上的时候,我们的人生追求也就到这里了。在更长远的人生规划中,财富的追求,只是最低级的阶段。如同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同样传承给孩子的,不止是财富,这些低级不动产,更重要的是爱和情绪健康,这是幸福的根本。
这本书的观点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最发达的国家里,我们痴迷于将财富传给后代,同时在所谓的精英政治的阶段,我们通常会想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在学业方面表现出色,并获取物质和事业方面的成功。然而,一旦基本财富需求得到满足,比如房子和温饱问题,书中提到的其他抱负和渴求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将爱和情绪健康传递给子孙后代。
---《天生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