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论语》84---学习的三种境界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天赋极高,不用人教就能悟出道理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难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就是下等的庸人了。”
对于学习的这三种境界,从古及今有多种解读。我认为,陈老先生的解读最为准确,也最让人信服。我也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第一种境界是“生而知之”。世有有吗?我认为没有。如果认为有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观点吧。人生来就什么都知道,可可能吗?是根本不可能的。也许,有的人天赋异禀,生来就具有极高的天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才”吧。真有“天才”吗?我认为没有。所谓的“天才”,就是悟性高于常人,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文中的方仲永就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天才,他五岁作诗,文采和道理都有令人称道。这也只能说明他在这方面有天分。后天,不努力学习,不也“泯然众人矣”了吗?在这里,王安石也主要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吧。爱迪生伟大吧,他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产生认识,实践出真知。那里有什么“天才”,那里有“生而知之者”呀,都是人所杜撰的。
第二种境界是“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也,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说。但孔子也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说,自己不是天才,之所以懂得很多东西,是因为自己后天的努力。通过学习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这个境界,人人可以达到,就看愿不愿意。
第三种境界是“困而知之”。这种境界,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践行的吧。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学而后知的。众人也只是困而学之。不需要不知学,平时用不到不学习。一遇到困难了,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所有知识都是需要累积的,如果用时再学,临时抱佛脚,即使学也是学的皮毛,时间一长也忘记了。要不,我们怎么是众人呢;要不,怎么这个境界的人那么多呢?
“困而学之”虽然不如“学而知之”,但也比“困而不学”强百倍。遇困后知道通过学习来解决,这种态度还是可取的,如果遇到困难还不知学习,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才真正可怕。由此可见,“生而知之”虽得天独厚,但仍然需要通过“学而知之”来巩固或加强,再不济也要做到“困而学之”,否则,“困而不学”,如方仲咏辈的所谓“天才”,也会变成庸才。
学习的三种境界,我更向往“学而知之”,努力践行之吧。
兖州,陈涛,2019.11.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