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大多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在学习当中,也会有一些同学长期处于一种所谓的学习高原区,天天都在在埋头学,重复原有套路,而不去反思自己到底该如何提高,然后就陷入了焦虑。在职场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低品质勤奋者,每天看起来都在忙,但是就是作不出成绩。带着良好的愿望,我们报了很多的课程,比如说健身房,慕课,时间管理等等,但是从来都做不到坚持去看,经常会拖延,浅尝辄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凭什么要跳出来?我们要如何跳出来?
陷入桎梏,必有原因!
第一个原因,其实部分是我们人类基因本性决定的。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整体是稳定的,是想从各个方面节省体力的,我们的大脑为了减少耗能,让我们很难长时间的专注。我们的身体,当你运动过度就打破了原有平衡,变得酸痛不时起来。所以,自律、专注、上进,跳出心里身体舒适区有时候确实是在反人性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相对狭窄的眼界。傅盛在引爆朋友圈的好文《认知升级》这篇文章当中提到了一个我深以为然的观点。也就是心理上自我满足的倾向,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但实际根本不知道的情况占95%,由于自己的圈子和眼界太窄,我们经常会过高的评估自己,,你在这一个小的圈子当中处于顶层,你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满的状态。社会心理学中也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做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指有一种人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这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最可怕的就是你所在行业或公司里,你就是那个上限。
我们凭什么要跳出舒适区?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升级,综合知识能力更新要求变得更高。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所有人带来的超级链接,加速了两极分化。一个三线城市的演讲师可能需要去和同一行业中的顶级大咖去争抢客户。竞争也正在跨界,得到APP让各个行业当中的顶级大咖来讲课,收相对极低的费用,带给受众极高品质的享受。人工智能也在加速取代一些可以重复计算的工作,各个行业都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革。技术消化需要10年到20年,能跟上浪潮和故步自封的人,随着时间的复利,差距只会更加明显。
在华尔街抗议运动当中提出来了一个全新的人类对比,我深以为然,也就是2%和98%的分类,2%是精英,98%是一般人,我们其实竞争是在跟我们的同龄人在不断的竞争,想具备超强的竞争力,按照稻盛和夫所讲,应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吴军在他的一篇文章当中讲到,如何在北上广深买套房,也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持续的在自己的行业内做好,能够超越整个城市当中80%的同龄人,你就一定有能力去买房。
其次,威胁带来的也是机会,残酷竞争和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带来核心竞争力。
在《人类简史》中,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一族,在竞争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身体素质,制造工具的能力等等都非常差的条件下,最后却进化出来的一种可以说是改变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能力,也就是八卦语言传输的能力。经过几万年以上的持续进化,我们进化出了语言,学会了讲故事。最终,训练出来我们的前脑皮质层,也就是反思的能力,从此彻底占到了整个生物链的顶层。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所讲的一个故事也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京瓷,最开始很弱小的时候,客户非常少,难以为继,所以是没有资格去挑客户的。当时,最大的电子公司是松下电子,它在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期等方面,条件非常的苛刻。尤其是第二批订单,松下会在各方面价格大幅下降。然后,在召集的零部件供应商中,就会有很多人就会在喊,松下欺负供应商,零部件商都愤愤不平,一起向松下公司开火。但是,只有京瓷公司坚持下来,照单全收,稻盛和夫觉得是在锻炼他们自己,苛刻的要求,迫使他们刻苦钻研,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在这样苛刻条件下,还能挤出利润空间,就让京瓷公司绞尽脑汁想办法削减成本。
看似是不公平的一件事情,但是在若干年后,京瓷的产品开始向海外出口,和美国的同行相比,精致的产品质量卓越,而且有非常充分的价格竞争力,所以他这种全球通用的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完全是客户严格要求的结果,松下给的这个考验,让他们积蓄的力量掌握了世界水准的竞争技术,而那些发泄不满没有做出相应努力的零部件厂家,不少都倒闭了,早已消失在竞争的风浪当中。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采取卑微、怨恨的消极态度,还是把困难当作发展的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态度不同,积极主动者取胜,无论工作还是人生,应该都是同等道理。
该怎么去跳出舒适区?
在学习领域,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跳出心理舒适区,在其上是学习区,最上面是恐慌区。在语言学习当中也有一个i+1的原则,如果你在不断的重复原有的水平,没有增量你是不可能进步的,而你每一次都进步一点点,保有耐心,持续反思优化,最后带来的复利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其次,要定一个非常高远的一个目标,然后把它具体流程化到一个每天可以执行的小目标。
古语有云,取其上,得其中,如果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会实现,先给自己设个小目标,加上持续行动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对于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当中所讲的非常实际,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条件反射链接的逻辑,逐渐的去改变自己。其实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很多的时候我们的拖延症是完美主义导致的。也就是说,你的目标太高远,不可实现,你每天的行动没有太具体,所以就会导致期待过高,行动太少。最后就会导致焦虑和放弃。
第三个就是,做选择减法,极度专注。
有一本书叫《意志力》中讲到,意志力也是有限的,消耗多了的话是有代价的。例如,顶级的销售人员在卖车的时候,会让你先去不断决定一些非常小的事情,直到你的意志力消耗完做选择的能力和耐心消耗殆尽的时候,再让你选择一些非常大额的一些单项,这个时候基本上成功率非常高。
无独有偶,脸谱CEO扎克伯格常年都穿同样的款式的衣服,就是为了减少每天对小事情做选择的时间,非常少,所以他才能够专注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去思考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上,然后制定计划。减少注意力的消耗。
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年轻时代一个聚会相遇,朋友让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成功最重要的品质,两人同时想到的就是专注,所以巴菲特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不断投资,持续复利,90%的财富来自十几个重要的决定,比尔盖茨也专注于让所有人能用得上电脑的梦想,终有大成。
第四,不断设法给自己正反馈。
除了持续的行动,我们还需要给自己不断的正向反馈,鼓励我们不断把这个行动坚持下去。
增加仪式感,放大我们小行动带来的小确幸。稻盛和夫在《干法》这本书当中提到了一个例子特别值得借鉴。他提到经验是,当研究工作进行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受到别人夸奖时就要诚实的表示感谢,并当作精神食粮,继续艰苦的工作。文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在公司低估阶段,他每天都在重复测算数据,终于得出了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数据,竟然符合他原来的设想,他总是高兴地蹦起来,他的助手总是在一旁冷冷的目光注视着他。
有一次同平时一样实验完后他又开心地起来,还问助手说,你也应该高兴呢,但不料这个人用鄙夷的眼神看着稻盛说:“说句失礼的话,值得男子汉兴奋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中也难有几回,看你的样子,动不动就高兴的手舞足蹈,现在甚至叫我也要同你一起高兴,我是说你听不好呢。还是轻率好呢?总之我的人生观与你不一样。”然后稻盛只过了一瞬间就反驳说,因为小小的成功就能感受到喜悦和感动,这样多好,想要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应该真挚地把高兴就表达出来,这种喜悦和感动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现在研究经费不足,环境很差,要做下去,我们就要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庆祝,这样才能给我们增添新的勇气。
第五,勇敢地迈开第一步,持续践行才是真正的知晓。
不顾一切的持续践行,是除了认知差别以外区分人的最大差别。以我自己为例,投资理财当中,旁观了很多,看了很多书,但从来不去大胆的做。在自我学习中,买了很多课程,但很少坚持去看,想法美好,行动太少带来的是焦虑和停滞,真正的学习其实是在行动当中去升级原有的认知,坐而论道,犹如纸上谈兵,尽信书,不如无书!以简单的文章留言,李笑来老师做了一个统计,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一时兴趣有些人甚至根本就不去留言,订了这些刊物之后,基本不会再打开,天天都在看的事情,绝对不会超过2%。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健身房的生意这么好,其实也都是我们自律反人性达不到。我们带着美好的完美体魄愿望,但是我们的行动坚持不下来,所以健身房的会员90%以上,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也就自然很少会看到一个大型的健身房人满为患。
年轻人最容易产生焦虑的原因就是期待过高,行动太少,在2017年之尾,我也坚定的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把理论结合实践,尝试开通了公众号,开始写文章倒逼输入,把理财学到一些知识尝试着小范围去实践提高自己的认知。积极跳出自己原来不愿意沟通交流的木讷,开始跟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人去互联,加入了007不写就出局不给自己退路。我深信只要这样持续下去,自己以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作为简书的第一篇文章,文字太多,条理不清,但我对自己有耐心,不断打磨,终会有所成,起码会达到knowledge transforming的小目标,希望此文对你有丁点启发,期待你和我在2018,共同成长!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认为认知升级中最好的一篇!
做不到1000个,就仍然是那98% 这个宣传片,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