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作为一个借科幻之名谈社会的作家,刘慈欣乐于畅想不远的未来,200年这个时间跨度为人们所熟知,或许是在刘慈欣《时间之河的另一端——给200年后女儿的一封信》中,但大刘首次畅想200年后的未来,是在大刘22岁时,于1985年开笔,1989年成书的未发表处女作《中国2185》中。
一、你们赛博朋克作品都喜欢用主标题+年份命名吗?
虽然小说中没有配图,但能够很明显地从文字当中感受出赛博朋克元素——义体改造、镜面大厦、飞行车、光污染……但这些可以说是赛博或者赛博朋克风格,却不是赛博朋克本身,《赛博朋克2077》《银翼杀手2049》的美工或许和《中国2185》契合,但思想上有着极大差异。在《浅论赛博朋克社会构型:普通人的噩梦和地狱 》中提到,赛博朋克本是一种精神文明形态,作为社会构型,其本质为以“高技术,低生活”为内核的极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在坚持当前道路和思想指导的情况下,不会发展成典型赛博朋克社会。
小说中也有赛博朋克风格作品中常见的数字国土概念,与书中的数字国土用于服务全国公民大会,进行民主讨论与投票活动(这一概念后来被二次利用于《超新星纪元》中),有些人将这种“技术服务民主”的模式理解为中式赛博朋克,类似的概念在《胶囊计划2023》第一集中也有体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欧美赛博朋克文化盛行的时期,《神经漫游者》《银翼杀手》均于这段时间面世(都在《中国2185》之前)。尽管当时国内对欧美文化的引入十分有限,但也不排除大刘写就本作是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这种中式赛博朋克赛博但不朋克,是大刘基于本书写作时的国情对高技术社会进行的幻想。
只是尽管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基本维持,赛博朋克的内核也并非在作品中完全销声匿迹。书中的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的末日,全国20亿人口中,百岁以上老人占到了15亿甚至更多,义体技术的发展目的正是为老龄化社会服务,即使生活水平和标准在老年时期极大地下降,老人也要通过义体改造的方式强行延寿。加上人均用地减少、过度城市化等因素,基本符合了“低生活”的标准。
当下,许多人(包括群众和学者)都在思考,赛博朋克社会构型是否是人类的未来。自2020年起,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便一直位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日程上,其中以广东省最为典型——三年前就曾举办过省级预制菜展会,这三年间又反复强调发展预制菜。在《浅论赛博朋克社会构型:普通人的噩梦和地狱》提到过,预制菜是赛博朋克到来的先兆: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自己烹饪食物的时间越来越少,被压榨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这本就已经是生活水平的降低,而预制菜就算再可口,也比不上同水平的现烹菜肴,更不用提预制菜大规模普及并量产后,制作标准必然降低,从而让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即便如此,人口的增长,也并不是生活水准普遍下降的充分条件。在《中国2185》中,中国成功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世界工业市场,与美西方势力的斗争成功从战略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在高技术化社会,决定经济水平、生产总值等国力体现的不完全是劳动力而是科技,尤其是自动化科技,因为科技已经很大程度上地取代了人力。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自动化科技也不例外。《中国2185》中,老龄化人口的增长伴随着萎靡不振的社会风气日渐尚行,而消极社会风气的增长和劳动力被解放,人们不再从事生产活动不可分割。小说中,启发人们的是技术,而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也是技术——数据核弹、飞摩托交通事故等等等等。
二、未来世界的文化大革命
刘慈欣写作本书时,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落幕不久,十年文革,中国百废待兴,国内有识之士对未来道路尚有担忧和迷茫。《中国2185》初稿作于1985年 最终于1989年成书。这个时期是新中国改开后科技科教爆炸的时期,“863”计划实施、第一颗通用广播卫星升空、九年义务教育制开始实施,人们一边讨论着未来的制度、理论和文化,一边大步向前走去。党的新老交接在此时完成、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联营方式出现,改开初期,新老观念冲突格外激烈。
基于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国情,考虑到人口比重高峰随着时间将会从青壮年被推向中老年,刘慈欣构想了未来陷入老龄化末日的中国。人的年龄极差越来越大,观念的鸿沟也相应扩大,观念之间的碰撞、冲击自然也更加激烈。文中的数据核弹危机,正是起于21世纪初期未来家庭伦理观念的矛盾。
随着技术爆炸式发展,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观念革新也会越发频繁。上世纪中后期,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初心是为适应迅速革新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而数据核弹攻击中国,是数字生命为用数学方式验证传统思想的正确性,在国家总网内大量自我复制。
在《超新星纪元》中,刘慈欣借书中人物之口表示,欧美人的民族力量来源于对新领土的渴望和领地的不断扩张,而中国人的力是古老的力,与中国作为农业文明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力源自于故土、家人和传统观念。如今的中国强调巩固传统文化地位,也是抵御文化和意识入侵,维持意识形态的一种战略。
因此,小说中,数字生命为维持传统家庭观念,不惜攻击国家总网系统的做法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但可以理解并不代表一定要接受。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中庸之道”一说,在现代,多被解释为凡说话做事,都应讲究程度,不宜走极端。书中数据核弹的启动,已经招致某北方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核打击,在数字领域之外的人看来,这实质上已经脱离了正本清源的目的。作者借由这一点,阐述两个观点:一是中华民族要坚持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成书时四个自信理念尚未被提出),二是警惕文革灾难重演。
三、时代在进步,永生即永死
小说中,中国最高执政官与利用数字技术复活的教员共进行了两次对话。第一次是为向教员讨要建议,第二次则是和教员一同畅想未来。在第二段谈话中,教员说过:如非不断变化,就相当于是已经死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可不离其宗,不能算是真正的变化,而当离了其宗,其宗就已经死了,所以永生其实也是永死。而当执政官问起教员,是否想过利用能访问总网的技能夺取执政权时,教员却笑着说,自己已经老了,适应不了这个时代了。
我曾和别人探讨过,在这个民族思想饱受外来势力威胁的时代,是否需要教员再世,最终的探讨结果是,我们需要像教员一样的人,而不是教员本身。教员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同时造就了教员,我们需要意识到教员也是人,而不是神,过度地抬高他,反而与他的思想相悖。我也相信,倘若教员复活,他会说出和刘慈欣所写几乎无异的话。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应该交由属于这个时代的人完成。党采取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为了让新鲜血液能不断对党实现自我革新。如果总是被旧思想所拖累,我们的民主制就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