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雨季的江南,像极一位素淡的少女,简朴的衣衫,难以遮挡眉目的含情。
绿的叶、红的花。这绿,却不艳丽,红,也不彻底,仿同颜料掉进了水里,层层晕染开去。
古老的运河,从眼前蜿蜒而过,一片广玉兰的花瓣,在倒影的亭台楼阁之间穿行,恍若那些浮华的历史,越过千百年的风尘,扑面而来。
蹲坐河埠头浆洗的老妇,踩着湿滑的青条石,木槌棒打着衣衫,慌张了驳岸边觅食的小鱼儿,一阵打转,又似一支飞箭,掠着水面,咻地躲入暗影之中。
雨,不曾停歇,密的如同蛛网,罩着天地,每一个经过的人,里里外外感觉湿透了一般,却又似醇香的酒沁入每一寸肌肤,令人欢愉地沉醉。
这样的雨季,到江南,到黎里古镇,却是不用打伞的。
古镇十里廊棚,临河逶迤两岸,遮蔽了风雨。
有时候,江南更像一个任性的孩子,黄梅时节连绵阴雨,夏季常有台风侵袭,酷暑的烈日能够晒脱几层皮,冬季的西北风夹杂着冰珠雪花。
廊棚,让生活其间的人,少受了几分自然的狰狞,多了几分闲定驻足欣赏风月的雅趣。
廊棚依河而建,旧时大都由临街的商家出资,既能让过往行人遮风挡雨躲太阳,也是为了招揽生意,吸引客人停留歇息。
这里的老人却说,这是老祖宗行善的证据。
南宋以后,江南的丰饶物产,加之河道交通便利,黎里是商贾云集的繁华集市,往来客商不绝,也少不了落难之人,逃难行乞至此。
旧时行乞有个规矩,即便主人相邀,也不得进入人家屋内。
千百年的雨水滋养,不但孕育了江南人感恩天地之心,更造就了江南人心细如发的细腻性格。
见不得落难之人的可怜,干脆依着自家屋檐搭个棚子,在地上铺上草荐,供沦落之人夜间暂歇。
凡有廊棚的地方,旧时必定开设有店铺。姑苏自古“闲地少”,由于人烟稠密,又善于经营,此地沿街门面多数用作商业。
久而久之,古镇上的廊棚就形成了规模,建造也趋于固定。遗留至今的廊棚均为砖木结构,形式多样,分为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以及过街楼,不一而足。
家家户户搭建的廊棚接连在一起,就形成了逶迤不绝的廊街。
廊棚的宽度依照河道的宽窄而变化,顺着街道的走向而逶迤,参差有致。临河的一侧宽敞开放,两岸的视线没有阻隔,人在廊街下行走,对岸的景致尽收眼底。
遇到熟人隔岸对话,无需高声,依旧是糯到酥软的吴侬方言,慢声细语,河水阻不断交流。
江南的人,吃得了辛苦,也懂得享受。
会生活的人家,在建造廊棚的时候,往往会在临河的一侧做上一排美人靠,闲时看落花流水,一壶茶、一本书,任凭时光慢慢流淌。
更为讲究的人家,中间再搭建一个亭廊,安上一张石桌几方石凳,呼朋唤友,围坐喝茶、下棋聊天,好不惬意。
到了天黑,店铺多不开夜市。善良的江南人懂得,与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通常会在廊下挂上一盏宫灯,为过路人,也为河面的行船照明。
一盏盏灯火,宛如长龙,倒影在河面,流光溢彩恍若银河爆炸,延绵十里。
这夜,由此也变得温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