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兴起想写点什么,而思绪就像一瓶正在剧烈摇晃的可乐,猛然间打开了瓶盖。
时常走在路上,想着别人为什么能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抛开一个人的智商,天赋,环境等等因素,我想更根本的原因是:一个人在年轻时有没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的未来能成功。佛学里说:一个人一生所需要吃的苦是一定的。而要是心理能量不足,吃苦的时间就会延后,于是便有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说个某天下午发生的事。
和我同一间办公室的蔡姐,和她的两个姐妹在差不多时间生完孩子后,因为胖了十几斤,于是经好友推荐都购买了某公司的减肥产品。
然而,同样是两个月时间,用了同样的减肥产品,某天下午她的姐妹来看她时,发现她已经成功瘦身十几斤,回到了生宝宝之前的体重,然而她的两个姐妹的体重却是不减反增。
于是,她的姐妹开始询问她减肥的细节。蔡姐介绍说:诀窍就是每天早上吃些玉米和蛋白,中午尽情放开吃,晚上只吃一个苹果。于是,两个月以后就瘦身成功了。
说得轻描淡写,引起她的姐妹们好一阵羡慕。于是,她的姐妹总结出来:我就是晚上太贪吃了,管不住自己的嘴。于是,笑嘻嘻地又聊了两句就走了。
而我在一旁开始琢磨,也许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不相信自己能减肥成功。如果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可以给出几个客观的解释:
1.大脑本身的运作方式是存在认知偏见。 一旦认为某件事情无法达成,那么潜意识里会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细节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正是因为不相信够减肥成功,于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过度地关注体重没什么变化这件事实。所以,导致第二个月的后期心理能量不足,于是第就会想反正也没啥效果,就开始了报复性饮食,然而增肥的恶魔,恰恰就是在此时生出了魔爪。
2.有个故事说:10个小孩比赛谁能堆出更大的雪球,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苦哈哈地弯着腰,捣鼓了半天能够落到雪球上的雪也非常少,这时滚了几圈到拳头大小时,5个人因为厌倦了重复,陆陆续续用拳头这么大的雪球打起了雪仗。
又过了一会,当雪球滚到膝盖大小时,天色渐渐变暗了,剩下4个陆陆续续也放弃了,毕竟再坚持也不敌回家吃饭。可是仅有1个雪球一直在滚,直到和一个成年人身高差不多时,不仅推雪球不用费力,而此时每滚一圈能够沾到雪球上的雪,胜过前面9个人所积累所有的雪!但是,对于那9个小孩来说,那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坚持一件事的时候,从来没幻想过做成这件事时的风光无限是什么样子?更多的却是:天哪!这哪是人干的事!我快不行了!于是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像老天爷显灵了一样验证自己的推断:你看,我果然不行吧!
又双叒叕为什么经常说: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多想想自己成功的经历?
1.因为人的大脑在同一时间只能够想一件事情。想着自己成功的经历,就不会去想着失败。
2.恐惧本身也具有复利效应,而且引发的成效速度远比成功快得多。从这种角度上说:不是成功太难,而是失败太容易。
3.阻止我们追求卓越的恰恰也是普通人,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具有避免和别人不一样的倾向。正是因为周围的普通人太多,这个比例远远高出于追求卓越的人,于是就像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把我们拽回地面,才导致我们的骨子里相信:成功只属于那部分少数的人。
4.大脑的天然思维是:成功固然可喜,但是不成功似乎没什么影响吧?就像是减肥成功固然可喜,不成功顶多就是难看,而难看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每一股信念真的能够影响行动。就像是因为相信自己能成功才会逐渐的去自律,能够做到坚持锻炼一小时,睡前戒掉刷视频的快感,而去选择让大脑低兴奋的读书模式。
为什么最终有些人能够坚持养成好的习惯呢?像是看书写作,偶然之间有了灵感(仔细一想原来是自己以前看过的东西给了灵感),受人夸赞,于是继续看书,继续写,形成闭环。
就像是唐家三少写《光之子》的初衷是一腔热情,而之前交女友时写了137篇情书,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便在写作之初就收到了读者好评,于是养成了天天写的习惯,而正是每天写,便把当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家们都比下去了,没多久就飙升至人气第一。于是,成为第一的这种优越感充斥着大脑,那就不再是苦哈哈地努力,而是成了谁不让我写我就和谁急。
最后的话
因为偶然之间的小小推动,最终成就了一个人。这一念,可成佛,亦可成魔。只是,成魔之路如平坦大道,成佛之路却布满荆棘,鲜有人走。外界的压力,就像是方形西瓜的模具,约束了一个人的种种行为,也同时给予更多的金钱与荣誉作为奖励,最终让其时刻保持着成为方形西瓜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