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步骤
步骤一:分析题干
找到题干的论据,结论,体会题干的推理过程。
这一步我们要明晰题目的条件(论据)是什么,题目推出的(结论)是什么。
步骤二:思考和体会题干的逻辑结构和套路
这一步我们要思考,题干的推理是什么,正确选项需要完成的功能是什么。要养成跳出
题干的文字内容,通过题干的推理结构判断考官出题套路的能力。
步骤三:根据逻辑套路选择符合套路的选项
这一步我们要判断题干和选项的特征,选择跟题干逻辑模式相匹配的正确选项
1.果推因
科学研究的过程
刑案侦破的过程
总结归因的过程
2.因推果
科学应用
做计划设计
对未来做判断
二、假设题型
1.补全逻辑
【论据】因为A是B 或者 A→B
【结论】因为A是C 或者 A→C
【正确选项】B是C,或者B→C
补全逻辑题干及选项特征:
- 题干问的是假设,而不是问那个选项一定为真,或者问那个选项一定为假。
- 大部分题干中有逻辑连词,或者“A 是 B”这种论述。
- 选项中大多数情况有逻辑连词,并且跟题干的内容有较多重复
2.引入前提
【论据】A为真
【结论】B为真
【正确选项】A→B,或者 非B→非A
引入前提题干及选项特征:
- 题干问的是假设。
- 题干中结论和论据都比较简单,或者有重复内容。
- 选项中大概率有逻辑连词,或者逻辑箭头,并且跟题干的内容有较多重复
解题:取反代入
- 一个结论要成立,有成千上万个必须要满足的前提。有些前提是几乎 100%满足的,我们不需要考虑,而有些前提则不一定满足,需要考虑。
- 一个结论成立的前提,就是一个结论成立必须要有的条件
前提条件←结论成立
不满足前提条件→结论不成立 - 有了就必然不行的(必须不发生)
- 没有不行的(必须发生)
- 选项等同于给出一个的条件。对“选项取反”意味着,假设这个条件不满足。
如果选项的条件不满足,就一定会导致结论不成立,
那么这个条件就是结论成立需要的前提假设,也是我们要寻找的正确选项。
正确选项:
- 某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必需不发生的事,如果发生,结论不成立)
- 某件事情必须有(必须满足的条件,如果不满足,结论不成立)
取反
- A 只能做 B 这件事
取反:是 A 除了 B 还能做别的事,而不是 A 不能做 B 这件事 - 所有的 A 都会去做 B 这件事
取反:是有的 A 不会去做,而不是所有 A 都不会去。 - A 这件事情之所以发生, 完全是因为 B
取反:是 A 的发生不完全是因为没有 B(B 依旧是原因,AB 依旧相关)。
而不是 A 的发生,完全不是因为 B - 题干的主体除了能做 A 这件事,还可以做 B 或者其他的事
取反:是 主体能做 A,但是不能做 B 或者其他事。不是主体不能做 A 这件事
做题技巧
- 建议/应该去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这件事还没被做过
- 一个措施有效/有利,应该去做的前提是,不会同时有更大的弊
- 一件物品,跟他所在的环境寿命相同的前提是,不是之前/之后被放置的。
- 可以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 论述的主体有能力/条件可以做这件事
陷阱
过强假设
假设选项的功能:
1、补全从题干信息推出结论逻辑推理的缺失部分。
2、引入一个能够保证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但是,有些选项看起来确实引入了能让结论成立的前提,但是其实却是考官精心设计的陷阱,这个陷阱就是过强假设:
- 过度扩大需要假设的范围
题干主体讨论的是猫,选项的主体却是所有动物。题干讨论的主体是某班学生,
选项的主体却是所有的学生 - 过度强化了假设需要的条件
题干只需要利大于弊即可,选项却说没有任何弊
三、削弱题型
1.
对于有明显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的题目,一般质疑常用的方法有 3 种:
1.前真后假强质疑。
2.前假后真弱质疑。
3.引入他因质疑。
第一种质疑方式:
如果存在 A 为真,B 为假的情况,那么说明 A→B 的逻辑为假,是对于 A→B 的最强的质疑。
第二种质疑方式:
是弱质疑,他不能说明 A→B 的逻辑是错误的,只能证明它未必成立,是对该逻辑的削弱。
在论证推理中,逻辑并不再是简单的二元非真即假的判断,而是增加了削弱(该逻辑不一定为真)和支持(该逻辑很可能为真)。
对 A→B 逻辑的削弱:
- 前真后假(A and 非 B)
- 前假后真(非 A and B)
对 A→B 逻辑的支持:
前假后假(非 A and 非 B)
陷阱
好不等于没有变坏,低不等于没有提高。
A 比 B 高,不等于 A 有所增加。
A 比 B 低,不等于 A 有所降低。
这次小张的考试成绩比小李高,所以小张的成绩提高了。
这次小张的考试成绩比小李低,所以小张最近肯定没好好学习
前真后假适用的前提是讨论的主体范围要相同
四、支持题型
五类答案:
- 补全逻辑
- 引入前提
- 建立联系
- 前假后假
1.前假后假
对于一因一果的情况
A→B 成立,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导致 B 的发生的话,那么按理说,没有 A 的发生,应该也没有 B 的发生。
如果 A 和 B 同时存在,当没有 A 的时候,B 也随之没有了,那么就是对 A→B 的支持。(穆勒五法中的第二种,求异法)
2.建立联系型支持
建立联系型支持的正确选项也是通过建立了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强化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这一点跟补全逻辑型假设的套路有些类似。
当选项没用前假后假的时候,就要去支持论据。
五、因果推理型
形式逻辑:能够区分事实真和逻辑真。
论证推理:能够区分“事实上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的方向”。
事实因果的方向是指客观的世界中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客观确定的。逻辑推理方向则是在题干中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方向。
1.由果推因的由来
当我们知道,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原因,或者是另一件事的结果,我们就能从原因推理到结果,或者从结果推理到原因。如果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假定关系是被正确的建立起来的,那么基于这些关系的推理就是十分强有力的。
因果推理具有极大的实用重要性。我们控制我们的环境,成功地生存下来,达到我们目的的能力,都及其依赖于我们再因果链接方面的知识。
2.由果推因推理模型
从当前时间点,往过去推理,去推理那些已经发生,但是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 引入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是削弱。
-
排除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是支持。
3.由因推果推理模型
从当前时间点,往过去推理。推理那些还未发生,如果没有意外因素,按理说会发生的结果。
- 引入其他导致结果不成立/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削弱。
- 排除其他导致结果不成立/引入其他对结果有正面影响的原因,是支持。
做下来发现都是去否定结论就好了
如何区分论据和结论和果与因
果,往往是一个现象,一个数据,一个比较后的结果。
因,往往是一个行为,一个动作,一个主观选择。
- 当我们先看到结果时,对导致该结果原因的推理,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事不过三,你怎么不早说,我以为。。)
- 而当我们看到原因时,对结果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计划是否如期达到效果。
1.A 改变后,B 同时也跟着改变,不一定 A 就是 B 的原因。(共变法)
(共变法的重要前提:除了 A 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能影响 B 的其它因素)
随着地球自转速度增加同时,土星的自转速度也在增加。所以土星自转加快,是因为地球自转加快。
2.部分的提升,也可以带来整体平均的提升。
甲班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甲班的一部分人听了xxx的课程。
番茄红素水平高的人约有四分之一喜爱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
番茄红素水平高的人平均得中风的几率下降
六、区别
1.“由果推因”和“前假后真”的区别
甲班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这一定是他们认真做作业的结果。
前假后真:除了论据和结论的取否以外,并没有引入任何其他新的原因。
明确指出,论据不成立,同时结论成立。
由果推因,和由因推果的结构都可以使用。
选项:甲班的小王同学,很努力的做作业,但是他的成绩没有提高。
由果推因:并不会明确指出论据不存在或者不成立,仅仅引入一个可以。
导致结果成立的与论据完全不相关的其他原因。
仅仅针对论据为果,结论为因的,由果推因结构。
选项:最近学校给甲班调来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当班主任。
2.“由果推因”和“建立联系”的区别
甲班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这一定是他们认真做作业的结果。
建立联系:除了论据和结论的取否以外,并没有引入任何其他新的原因。
指出了论据带来的一个效果或者影响,对结果是正向因素。
选项:认真做作业能够更好的巩固知识点,加强熟练度。
由果推因:并不会指出论据不存在或者不成立,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
“前真”。而是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能导致结果成立的他因。
仅仅针对论据为果,结论为因的,由果推因结构。
选项:最近学校给甲班调来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当班主任。
七、指出不同
指出不同/指出相同 也是逻辑考试中经常考到的考点。此类题目的特征是,结论的主体跟论据中的主体有所不同。
常见套路为:
论据:B→C
结论:A→C
实际上从论据 B→C成立是无法推出结论 A→C 成立的。
指出 B 和 A 相同,或者 B 能代表 A,就是对结论的支持或者结论成立需要的假设,而指出 B 和 A 不同,或者 B 不能代表 A,就是对结论的削弱。
1.主体不同,不能直接建立等同的关
老师说:小张这次考试肯定能达标,因为他的同桌小红这次考试考了 70 分。
老师的结论是:小张这次考试能达标。
得出结论的论据是:小张的同桌小红达标了。
结论成立需要的假设或者支持,即指出相同的选项:
小张平时学习成绩跟小红差不多或者比小红更好
能够质疑提干结论,即指出不同的选项:
小张平时就不如小红成绩好。
2.指出不同型推理模型—两个不同主体
因为集合 A 会有某样的结果,,所以集合 B 会有某样的结果。
因为集合 A 是某样的情况,所以集合 B 是某样的情况
3.指出不同型推理模型—以偏概全及区群谬误
因为集合 A 会有某样的结果,所以集合 B 会有某样的结果。
因为集合 A 是某样的情况,所以集合 B 是某样的情况。
仅仅说样本数量少是不能质疑样本的有效性的。
样本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样本是否具有随机性或者代表性,而不是样本数量的多少。
削弱方法:要说样本是具有某特征的特殊小集合(而这个特征是整体不具有的)
八、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的题干特征:通过一个统计数据,来推出一个一般性数据
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错误本质,本来是希望:通过统计中样本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来推出所有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例如:管中窥豹 盲人摸象。
但实际上:你看到的数据所具有的共性,不一定能代表所有数据的共性。(你看到的样本不具有随机性/代表性)
仅仅说样本数量少是不能质疑样本的有效性的
样本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样本是否具有随机性或者代表性,而不是样本数量的多少
九、比例问题
题干中包含“更容易”、“更优秀”、“更安全”、“比率”等关键词的时候,单纯的绝对数量并不能代表任何信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比例的大小。
考点一:考察总数、比例,以及个体数字的三者的关系
考点二:个体数字改变,对于占总体比例的影响
考点三:注意比例的分子和分母具体是什么
1.总数、比例,以及个体数字的三者的关系
1.逻辑主体的绝对数量;
2.所占整体比例;
3.整体全集的数量。
如果题干和结论只指出了其中的两个因素,那么含有第三个因素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答案
1.论据:个体数增加。 推出结论:比例增加。
推理成立的前提是,总数不变。总数增加是对其的削弱,总数减少是对其的支持。
2.论据:比例增加。 推出结论:个体数量增加。
推理成立的前提是,总数不变。总数增加是对其的削弱,总数减少是对其的支持。
仅仅说总数增加或减少,默认比例不变
2.个体增长速度,对于占总量比例的影响
如果甲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所有部分的增长速度,那么甲在总量中占的比例会增加。
如果甲的增长速度,低于其他所有部分的增长速度,那么甲在总量中占的比例会减少。
3.注意比例的分子和分母具体是什么
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的比例
慈善事业中大学生的比例
十一、思路总结
1.稀释思路
论据:很多的 A(XX%的 A),都同时具备 B 属性。
结论:B 能够导致 A 或者 B 是 A 的原因
肺癌患者 70%都抽烟(100 个肺癌患者里,有 70 个抽烟)。能否证明抽烟能导致肺癌?
【情况 1】吸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50%:100 个任何行业的人,都应该有 50 个吸烟。
100 个肺癌患者里,吸烟人数的理论值为 50 个。
肺癌患者吸烟人数占 70%,说明肺癌患者里吸烟者所占比例的实际值是 70。
理论值小于实际值,是对抽烟能导致肺癌的的支持。
【情况 2】吸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90%:100 个任何行业的人,都应该有 90 个吸烟。
100 个肺癌患者里,吸烟人数的理论值为 90 个。
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是对抽烟能导致肺癌的的削弱
所以,题干的推理能否成立取决于:
吸烟人数在肺癌患者里占的比例(实际值)(题干给出);
吸烟的人数在所有人所占的比例(理论值)(选项给出)。
指出理论值小于实际值,是对题干结论的支持;
指出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是对题干结论的削弱。
2.比较之前起点必须相同
【逻辑本质】是逻辑共变法(改变参数法)能够正确使用的前提条件。
【提干特征】一定是两组数据比较。
论据:比较某主体(比如小王)经历过 A 事件后的某数据,跟另一组(比如小李)没有经历过 A 这件事的数据相比较。
从而推出结论:A 事件对该数据造成影响。
A 事件对小王的影响取决于:
小王经历 A 事件后的影响减去小王经历 A 事件前的影响。
小王经历 A 事件后的影响减去小李经历 A 事件前的影响。
指出小王和小李经历 A 事件前起点相同,是对论述的支持。
指出小王和小李经历 A 事件前起点不同,是对论述的削弱。
3.如果没有不会更好/更差
穆勒五法:共变法的局限性(其他因素的影响)
【共变法】为了研究 A 与 B 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改变 A,来观察 B 是否随之改变
如果没有使用药,最后的产量>110, 说明 𝑛>10,也就是 𝑚<0 药物无效。
如果没有使用药,最后的产量<110, 说明 𝑛<10,也就是 𝑚>0 药物有效。
如果没有不会更好: 实施措施 VS 顺其自然
【有 A 之后,B 增加了】 能否推出 A 一定会导致 B 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入很多影响结果的他因
【A 发生是否对 B 带来影响】
不能只看 A 发生后的结果,而要比较有 A 的结果和理论上没有 A 的结果。
【选项特征】
如果没有。。。会更好/更多。(是削弱)。
如果没有。。。不会更好/更多。(是支持/前提)。
4.因果倒置
削弱:题目是A→B
答案:B→A或者C→A and B
【因果倒置本质是一种由果推因】
论据:发现具有 A 的同时,往往也具有 B。
结论:所以 A 是 B 的原因。
论据:丈夫在家庭中扮演了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妻子扮演了管家的角色。
结论:丈夫承担经济→妻子扮演管家
论据:有舒适的工作环境的人同时工作效率高。
结论:是因为工作环境舒适→工作效率高
论据:有奖学金的人,同时往往学习效率也比较高。
结论:奖学金→学习效率高
因果倒置的逻辑本质
每次有活动,小张和小王要么都去,要么都不去,总是在一起。
因:
- A→B: 小张总是跟着小王
- B→A:小王总是跟着小张
- C→B and A :小王小张是兄妹俩,每次爸爸出门都带他俩一起
- A 同时具备 C 属性,是 C→B,而不是 A→B
因果倒置题目中较晦涩的表述 :
【描述 1】A 并不以 B 为条件( A 并不以 B 为充分条件)
【实际含义】并不会出现 B→A 的这种情况,用来支持 A→B
【描述 2】可以通过改变 A,来改变 B
【实际含义】等同于 A→B
5.通过第三者建立联系
【题干套路 1】因为 A 和 B 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 A 与 B 无关
削弱这句话:引入一个C,A导致了C,C导致了B;所以A和B通过C建立了关联。
【题干套路 2】是 B 直接导致了 C 的发生,所以 A 与 C 无关
削弱这句话:让A导致B,B导致了C,所以A和C有关
【现实意义】看问题要更深入透彻,没有直接关系不等于没有关系
6.解释现象/解释原因
这类题目一般通过题干给出一个事实和结果,要求你选项中找出最能对这些事实、现象
做出合理的解释的选项。
1.太阳出来以后,很快雾气就消失了。
2.美国经济数据出炉以后,外汇市场往往随之出现波动。
十、评价类
考点一:评价结构型题目
评价结构的题目主要考查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文字内容无关,只注重表述的结构。
此类题目关键解题点为:
不要加入自己的分析,只看结构不看内容。正确选项和题干的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考点二:评价论证型题目
这类题目从题干论据往往不能合理并严谨的推出结论。从而我们还需要得到这个能够影响结论的隐含假设或缺失的条件。更难的题目会问题干中的论证方法。
此类题目关键解题点为:
评价论点题型需要应用支持和削弱的基本规则,去找包含对论点或结论有能够产生削弱或者支持作用的条件的选项
评价论证
1.寻找缺失条件型,从题干论据往往不能合理并严谨地推出结论。从而还需要得到这个能够影响结论的隐含假设或缺失的事实。
肯定这个假设或这些事实,将对推理有支持作用;
否定这个假设或这些事实,将对推理有削弱作用。
2.判断论证方法,题干要求用文字明确地描述出来题干中论证的缺陷。
评价论点题型需要应用支持和削弱的基本规则,去找包含对论点或结论有能够产生削弱或者支持作用的条件的选项。
两人对话
第二个人既然要跟第一个人争论,说明他不赞同的肯定是第一个人的结论或者是第一个人做出评判的标准。
所以,问两个人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的时候,优先寻找第一个人的结论,如果选项中没有第一个人的结论,那么正确选项往往是指出两人得出结论的评判标准不同
十一、结论推出
问法:能够推出/支持那个选项,能够支持以下那个选项。
同时题干和选项中均没有逻辑连词。
1.选项讨论的主体词汇与题干讨论词汇不同
2.出现与提干逻辑无直接关系的词汇。
3.题干未提及的比较,而选项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4.出现程度副词,比如说“过于”、“超重”、“最”等等。
5.出现过于绝对的词“所有”、“一定”、“必然”、“不可能”等等。
6.出现表情绪、倾向的词,比如“应该/不应该”“惊讶”“高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