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是由哈斯朝鲁执导,靖奎、王洪涛、由立平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该片于2006年10月24日在中国上映,虽说是06年的电影,但影片传达出的老人、死亡等问题,在时下仍是焦点问题。
首先,得讲讲剃头匠的意思,剃头匠也就是今天的理发师,不过与现在的理发师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剃头匠出师要有16般技艺,有梳、编、剃、刮、埕、拿、捶、按、掏、剪、染等,接活儿还有梳补,工具也要齐全,手推子、刮脸、备刀布、小抄子、拢子、剪子、刷子、耳挖勺、火剪一个都不能少,必要时还有火炉和脸盆,那是极其的讲究。古代剃头也和现在差不多,包括一些其他的服务,比如掏耳朵、刮胡子、按摩等。辛亥革命后,因为废除了长辫,理发行业务猛增,开始逐渐使用现代的理发工具。
片中主角剃头匠由九十三岁的敬大爷本人出演,其他大都由本人或从敬老院里选的非职业演员担任。
本片开场以娴熟的磨刀,剃须等特写镜头导入,伴之贯穿全片的时钟声,讲述了手艺人敬大爷上老主顾们家中剃头等一系列事情。整个影片平实、俭朴,真实,力图表现出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传统风情。借此反映了这些生活在北京最底层的胡同大杂院里的老人们,对待生活和死亡的态度——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真实、自然。
片中反复出现敬大爷调时钟的镜头,他家的时钟总是慢五分钟,实则有一定寓意,暗示着老一辈们远远被时代抛下,总赶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时钟的停止,也暗含着敬大爷,以及像敬大爷一样的手艺人群体,甚至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抛之于后。
这部片子导演处理得很有意思的是,镜头与画外音的反衬对比。
镜头一:隔着电视屏幕看模特走T台,镜头隔着玻璃看四个老头打麻将。
镜头二:电话里头,殡仪馆工作人员在讲着殡葬的安排,旁边一对情侣的热吻。
这些画面的反差对比,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衰老、死亡与青春的强烈对比,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放于同一画面中,人人都向往青春,昂扬的生命力,但死亡又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结局,你不可能永远年轻。导演想凸显的意思,相信不同的人观影后自有不同的感悟。
时代发展飞快,就像巨轮一样,撵着你往前走,跟不上的人,自会被抛之于后。这种永远递进式的前进感,会让你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会觉得自己不能停下来,传统也被时光冲洗得越加稀薄,想沉淀点什么下来,却抓不起半点什么。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