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寒冬,我毫不犹豫地领着两娃,走进童话般冰雪世界,初遇哈尔滨,那情景似梦似天堂。
晚上十点抵达哈尔滨,迎面扑来的寒冷被前来迎接的朋友的热情即刻消融,一头钻进温暖的越野车内,开车的是位高大豪爽的姐,不对!还是位未婚的东北老妹呢。越野车在冰面上急迅飞驰,要不是道路两旁的厚厚积雪、美仑美奂的冰雕提醒,我难以意识这是零下三十几度的冰面上急驰,这才打心眼里佩服这妹子。因为我也是常开夜车的老司机啊!
记忆中,除了各式大场面涮锅,异国情调建筑,太阳宫蔚为壮观的冰雕群,当然还有搭乘的士,司机半路接客的奇怪现象。那一刻,让我这异乡人的安全感骤降到零点,我果断要求下后听朋友说才知那是哈尔滨的士业界常态。
雪乡之旅,三尺厚的积雪如棉被般覆盖在低矮的柴房上,百年一遇的极寒天气。亲身体验,屋内热灶头的温暖,房东光膀子摇扇,屋外滴水成冰的巨大温差。乘雪地摩托在水晶般参天树林中急迅穿越后一大片茫茫雪坡尽显纯净,蓝天下白雪覆盖的山坡让人睁不眼,徒手,不对!是“四脚”,爬上山坡,感受千里冰封的豪迈情怀。
北国的雪白、湛蓝、晶莹完美搭配,一山又一山的高大的银装树枝,汇成千奇百态的冰雪画廊,让我时常梦回。
年初,在设计去呼仑贝尔的旅行中,好友向往极光、星空的驱动下便有了飞往哈尔滨取道漠河的行程。我亦双手赞成,神往大小兴安岭夏日清凉!哈尔滨,再遇见!
下午2点,航班正点抵达哈尔滨太平机场,长达六小时的飞行,旅途的疲倦在迎接我们的豪华大巴包车上舒缓。天气预报的雨似乎在我们南方人面前羞涩起来,不知去向。停车场一排白桦树迎风摇曳,沙沙作响。车行驶在宽阔的车道上,两旁苍翠大树和高楼林立,心中暗自感叹与之前遇见的冰城--大不同!想到晚上火车快餐,我们一致请求地接司机带着大小先去地道东北餐馆大快朵颐。
菜根香里,锅包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扒丝地瓜、杀猪菜、风味凉粉,爽口木耳、玉米面馒头、炒豆芽、护心肉……十来个下来,每份都特实在。味道极合大众审美。众人称赞玉米面馒头,还有说东北豆芽比深圳的好吃的朋友,真是那个入乡随俗哈!东北人好酒,下酒菜中凉菜调制自然能出神入化。
再次登上宽敞的大巴前往火车站。司机告知这哈尔滨火车站正在扩建,只能送我们在离车站一里开外的街角,吃饱喝足的我们干劲十足地往火车站奔去。临时搭建的取票篷让人顿时回到二十年前的车站赶脚,从票价就知是绿皮车的我想到此行幕后大侠诚荐,带点吃的上车。于是车站前超市,伙伴们大包小袋拎着,甚是欢喜!不曾想,在老火车站行李安检处状态百出,列巴、红肠、饮料、水果、从袋中频频滑落,大箱小包也难逃被卡的遭遇,落后的设备让众人慌乱了手脚。
接下来的车站通道,真是让我们顿时从新世纪穿越到五、六十年代,孩子们都说这似电影里的火车站,没想到哈尔滨沿用这么具年代感的车站。我想,孩子们自是习惯了冰雪奇缘般梦幻哈尔滨,才会有这违合感。而我更感激这里,让我更多体会到年代久远的作品中那质朴的描述。拥挤的候车室中空吊顶的灯光设计,也让异乡人感知哈尔滨车站岁月峥嵘。
拥挤不堪的人群里,我再次感激幕后大侠的提醒,可找“红马甲”提前进站。这也算地方特色吧!出行攻略是要细读的,尤其过来人的小贴士。
虽说已知是绿皮车,站台上我心还是咯噔一下,火车比想象中更老旧、简陋,走进软卧车厢,却让我甚是欢喜的是全车覆盖无线网络,真是落后与现代交融。正如我们不时在豪华与简陋中穿梭。车上是没有餐车的,好在我们酒足饭饱,明智啊!回想起这种体验,真是可遇不可求!
返程机票依旧哈尔滨出发,于是又有了哈尔滨半日之缘。
这半日,留给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
烟雨清晨,拥挤的街道上,司机笑称哈尔滨为第一堵城。着实,这老城区街道真心窄,双向免强算三车道吧。终于挪到达圣.索菲亚大教堂,细雨蒙蒙中的教堂庄严肃穆起来。人生第一回买门票步入教堂,原来这早以功能化成为哈尔滨城市历史展厅,一幅幅黑白图片静静诉说百年冰城峥嵘岁月,不免让人忆起抗日年代《夜幕下的哈尔滨》,那句台词:“……国际化城市哈尔滨…”也似在墙上图片中隐现。
松花江畔,中央大街主角当属马迭尔,集饮食、酒店、旅游等一体化服务的马迭尔招牌遥相呼应。步行街各式老字号让人目不暇接,走进中央书店,这远没有深圳书城般气派,绿色木质栏杆却很秀美。门口有供人留言留印的书写台,绿色邮筒静候一旁,装满百年故事。走在寸土寸金的大道上,遥想昔日的纸醉金迷亦或枪林弹雨,日子便在阴雨中久远起来。
我渐或认同起“水墨丹青哈尔滨”,我更感知哈尔滨这“渡口”的含义。渡口依旧,所见不同。哈尔滨,期待再遇见!